第651章 查漏补缺杜绝后患(3 / 3)

加入书签

荒赈济,常孤雏抱着账本核对放名单,连一个名字写错的都要追根究底,说“多一分错,就可能少一户人家的救命粮”

奏报最后,陈园附了张万民伞的情况。

说是山东百姓自做的,伞面上绣着“政通人和”

四个大字,送伞那天,常孤雏推着不肯收,百姓们就举着伞跟在他身后走了三里地,说“这伞不是送官的,是送心里装着咱的人”

朱标合上奏报时,窗外正好传来打更人敲梆子的声音,两下,是二更天了。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沉沉的夜色,想起父亲朱元璋常说的话:“治天下就像给百姓盖房子,梁要正,瓦要实,漏了一块就得赶紧补,不然下雨时,屋里的人可要遭殃。”

常孤雏在山东做的,就是补瓦的活计。

没喊什么响亮的口号,就一门心思把新政里硌脚的石头挪开,把漏雨的缝隙堵上。

这样的人,办的这样的事,才是朝廷最该倚重的根基。

他拿起朱笔,在奏报的空白处写下批语:“所奏详实,成效显着。

常孤雏于细微处补漏,于实处见功,当为百官之范。

着令各州县传阅此奏,凡推行新政者,皆以‘细’字为先,勿使利民之策,成扰民之由。”

批完,他让人把奏报送到吏部,叮嘱道:“把这份奏报抄录百份,下到各省巡抚手里。

告诉他们,新政好不好,不是看写了多少条文,是看百姓是不是真的得了便益,地里的粮是不是真的多了,手里的账是不是真的清了。”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些微凉意。

朱标拢了拢衣襟,心里却很暖。

有常孤雏这样的人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着事,有陈园这样的人认真记录着每一分成效,这天下的根基,才能像山东那改良的水车一样,稳稳当当,转得越来越顺。

而那份来自山东的奏报,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很快会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芽——让更多为官者明白,百姓要的从来不是虚空的承诺,而是弯腰能捡起的麦穗,是算得清的账单,是踏踏实实的日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