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查漏补缺杜绝后患(2 / 3)
心里踏实多了。”
常孤雏笑了笑:“法子都是试出来的,你照着走,遇到坎儿再传信给我,咱们再慢慢调。”
他拍了拍陈园的肩膀,转身踏上回程的路,身后的山东地界,新政的种子已悄悄扎下了根。
府衙里,陈园翻着最新报上来的农户反馈册,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新改的水车省了三成力气”
“算学课帮俺算清了田租账”
,嘴角忍不住扬起。
他想起常孤雏临走时说的话:“新政就像种庄稼,得顺着节气来,太急了会蔫,太松了会荒。”
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先前推行时,只想着一股脑铺开,结果农具改良没考虑山地和平原的区别,算学课用的例题全是江南的水稻账,山东农户看得一头雾水,怨声渐起。
亏得常孤雏带着人逐村走访,把水车改得能适应坡地,算学题换成了小麦、高粱的收成账,还拉着老农户一起琢磨步骤,这才慢慢顺了过来。
“大人,您看这份补漏清单。”
属官递上文书,上面列着补好的漏洞:漏报的荒地重新登记、错配的农具连夜调换、含糊的赋税算法细化到每亩地……陈园越看越点头,叹道:“还好补得及时,不然真等民怨积起来,再想挽回就难了。”
窗外,几个农户正围着新改良的播种机议论,脸上带着笑意。
陈园望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新政的好,终究得让百姓真真切切尝到,才算没辜负那份初心。
应天府的宫墙在暮色里泛着青灰色的光,太子朱标的书房还亮着灯。
案上堆叠着各地送来的奏报,最上面那本牛皮纸封皮的册子,来自山东,封皮上写着“新政推行补正与成效奏报”
,落款是陈园。
朱标拿起奏报时,指尖触到纸页上凹凸的墨迹,能感觉到书写者的认真。
他翻开第一页,陈园的字迹工整有力,开篇就直入正题:“自常孤雏大人赴鲁指导新政三月有余,山东各州县推行之农科改良、算学普及二事,已显实效……”
奏报里没说太多虚话,全是实打实的记录。
农科改良那块,附了张对比表:未改良的旧式水车,十户人家抽一天水,才能浇完两亩地;按常孤雏指导的法子改了齿轮比例后,三户人家用一台改良水车,半天就能浇完五亩地。
下面还盖着七个县的官印,证明数据属实。
算学课的成效更具体。
陈园在奏报里写,以前农户交租时总被地主的糊涂账糊弄,十户里有八户说不清自己该得多少粮。
如今学了常孤雏编的“农家算学”
,村里的老秀才带着村民算账,连七岁的孩童都能算出“一亩地收三石麦,交一石租,还剩多少”
。
附页上贴着几张照片,一群穿着补丁衣裳的农户围着黑板,在常孤雏写的算术题下面画对勾,脸上是藏不住的笑。
最让朱标在意的,是陈园专门写的“补漏篇”
。
里面细数了常孤雏现的漏洞:有个县把给山地农户配的犁,全成了平原用的轻便犁,根本用不了;还有学堂的算学课本,印的全是南方的水稻账,北方农户看不懂,常孤雏让人重印时,换成了高粱、谷子的算法,还加了插图。
“……常大人每日带幕僚走村串户,遇着错漏便记在册子上,当晚就召集县吏连夜改。
有次为了调换一批不合适的农具,他亲自跟着马车跑了三个县,回来时鞋上全是泥,却笑着说‘漏补得快,百姓的怨声就少得快’。”
朱标读到这里,指尖在纸页上顿了顿。
他太了解常孤雏这股劲儿了——看着温和,实则认死理,见不得百姓受委屈。
当年在南京,两人一起处理过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