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百家姓·周(3 / 4)
、孙权兄弟建立东吴政权,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实际约2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全国。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内部出现“主战”与“主和”两派:主和派认为曹操兵力强盛,东吴难以抵挡,主张投降;而周瑜则坚决主战,他向孙权分析局势:“曹操虽号称百万,实则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曹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士气低落;此外,曹操后方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威胁其侧翼,因此曹军并非不可战胜。”
孙权被周瑜的分析说服,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率吴军主力(约3万)与刘备联军(约2万)共同抗曹。周瑜与老将黄盖商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假装因与周瑜不和而投奔曹操,为火攻创造条件;当时正值冬季,多刮西北风,而火攻需要东南风才能将火吹向曹军大营。周瑜与诸葛亮(刘备谋士)商议后,预测到某日会有东南风,于是选定该日实施火攻;到了那天,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干草、油脂的战船,打着“投降”的旗号驶向曹军大营。当战船靠近曹军时,黄盖下令点火,火船借着东南风冲向曹军战船——曹军战船因用铁索连接(为了稳定,便于北方士兵作战),无法分散,很快被大火吞噬,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曹军大营,曹军大乱,死伤无数。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益州,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让周瑜的军事才能闻名天下。
除了军事才能,周瑜还以“雅量高致”着称。据《三国志》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且精通音律,即使在酒后,也能听出乐曲中的细微错误,时人称之为“曲有误,周郎顾”。他与孙策是“总角之交”(童年好友),孙策曾评价:“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权也评价:“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可惜的是,赤壁之战后两年(公元210年),周瑜在率军攻打益州(今四川)的途中,因箭伤复发去世,年仅36岁。他的英年早逝,成为东吴的重大损失,也让后世对他充满惋惜——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诗感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词人苏轼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敦颐:(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理学鼻祖”。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其散文《爱莲说》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在学术思想上颇有建树。他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隐居,创办“濂溪书院”,讲学授徒,潜心研究哲学思想。在隐居期间,他因喜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写下了着名的《爱莲说》。
《爱莲说》全文仅119字,却以莲花为喻,表达了周敦颐的人生追求与道德理想。文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文中,周敦颐将莲花与菊花、牡丹对比:菊花象征“隐逸者”,牡丹象征“富贵者”,而莲花则象征“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体现君子的高洁品格,“中通外直”体现君子的正直坦荡,“香远益清”体现君子的品德高尚。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成为后世文人修身养性的典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