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百家姓·周(2 / 4)

加入书签

至汝南(今河南驻马店),逐渐形成了汝南周氏。

第二次迁徙:魏晋南北朝的“衣冠南渡”(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量汉族贵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史称“衣冠南渡”。周姓作为中原望族,也参与了这次大规模迁徙:“汝南周氏”的大部分人向南迁徙至江淮地区(今安徽、江苏),随后又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今湖南、湖北、江西)扩散;“陇西周氏”的部分人则向西南迁徙至四川、云南等地。

这次迁徙是周姓“南下”的关键节点,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周姓新的聚集区。比如在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周姓在江南地区已成为名门望族,其中周玘(qǐ)家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势力庞大,曾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被誉为“江南周氏之首”。

第三次迁徙: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加快,中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逐渐紧张,加上政策推动(如明朝的“军屯”、清朝的“闯关东”),周姓群体开始向东北、西南、东南沿海及海外迁徙:

闯关东:清朝中后期(公元1850年以后),大量山东、河北的周姓人口越过山海关,迁徙至东北三省(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如今东北的周姓人口约260万,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10.2%;

下南洋: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的周姓人口因“谋生”“经商”等原因,乘船前往东南亚(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成为海外周姓的主要来源,如今海外周姓人口约120万,其中新加坡的周姓人口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3.5%;

填四川:明朝末年,四川因战乱(如张献忠起义)人口锐减,清朝初年推行“湖广填四川”政策,湖南、湖北的周姓人口大量迁徙至四川,如今四川的周姓人口约210万,占该省总人口的2.5%。

这次迁徙使得周姓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国内分布”延伸至“海外分布”,成为中国姓氏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姓氏之一。

在三千年的历史中,周姓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以下选取不同朝代、不同领域的代表性名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与成就。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032年),姓姬,名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在这里还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前面我说过周公的封地是鲁,有人可能会问,这里怎么又成了周这个地方呢?是不是你写错了?我并没有写错,周这个地方是周武王灭商前封给姬旦的,鲁是灭商以后封给他的。

周武王灭商后,仅在位两年便去世,其子周成王年幼(年仅13岁),无法亲政。周公旦主动承担起“辅政”之责,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然而,这一举措引起了管叔(武王三弟)、蔡叔(武王五弟)、霍叔(武王八弟)的不满——他们认为周公旦有“篡位”之心,于是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三监”指管叔、蔡叔、霍叔,他们被周武王派往商故地监视武庚)。

面对叛乱,周公旦沉着应对:他首先向召公奭(shì,武王四弟,周王室重臣)、太公望(姜子牙,西周开国功臣)解释自己摄政的初衷,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随后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叛乱,杀死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旦主动归还政权,回到自己的封地鲁国。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周姓望族“汝南周氏”,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江东周郎”。他辅佐孙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