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河古(2 / 4)

加入书签

所有土地的根。”

先生站在花旁,看着十五地的水流在河谷里汇集成湖,冰原的融雪带着鹿奶香,椰林的椰汁混着河鱼鲜,平原的麦汤融着森林的松泉,所有的味都在水里融成一片,鲜得清润,润得绵长。他忽然明白,“润”不是让沙漠变成河谷,是泉水能渗进沙,河水能滋养田,就像这水蓼花,在芦苇荡能开,栽进沙漠的绿洲也能活,因为根早就把十五地的水脉,都酿成了一股能互相滋养的流。

傍晚分手时,孩子们在老榆树下埋了个“十五润坛”,里面放着十五地的水土、种籽、信物(河石、冰晶、椰壳、麦粒、松子、稻粒、酥油、海沙、羊毛、雨林籽、椰枣、竹片、城砖、牡丹瓣、鹿毛),坛口盖着块被河水磨亮的石板,石板上用十五种文字刻着同一个词:“共济”。

夜里,水声绕着“十五润坛”唱,坛里的水土“滋滋”响,像在说“一起流啊,要共济”。十五地的灯(河谷的渔灯、冰原的油灯、椰林的椰油灯、平原的油灯、森林的松油灯、梯田的煤油灯、高原的酥油海岛的渔火、草原的油灯、雨林的萤光、沙漠的篝火、海边的桅灯、山里的烛、城里的电灯、青竹山的竹灯)都亮着,光顺着根道的方向漫,像在给彼此照条共行的路。

第二天清晨,货郎又要撑筏出发了,木筏上载着个装着十五润坛水土的陶罐。“听说更远的盆地里,农人正等着根呢,”他望着河谷尽头的绿野,“让根也尝尝盆地的沃,长得更繁茂。”

小弹蹲在“十五润坛”旁,看着新的根须正顺着根道往盆地爬,像条缀满十五地水光的银带。他拿起炭笔,在地上画了个圈——这次的圈,大得能装下天地间所有盼润的生灵,圈里的每寸土地,都盖着个小小的牡丹章,章边的根纹,早已织成一张贯通水土的网,把所有的润、所有的共济、所有的家,都紧紧连在了一起。

风跟着货郎的木筏往盆地去,带着十五地的共济,带着家的暖,像在给所有等待的土地说:别急,根还在长呢,咱们的故事,只要还有一颗心记着“共济”,就永远有新的篇章。

这故事啊,从来就不是停在某一处的流,是根须在水土里的生长,是润在人间的流转,是所有认得出“根”、守得住“共济”的人,一起淌过的河。河没有尽头,故事,就永远在时光里扎根,在岁月里润生,在代际间共济,没完没了,又时时刻刻都是新的,鲜活的,带着十五地的润,走向永远有滋养的将来。

盆地的沃土泛着油光,货郎的草鞋陷在软泥里,每一步都带着青草的气息。他刚把十五润坛的水土撒在田垄边,就见泥土里钻出些带着泥香的根须,像裹着墨绿的绸带,往豆苗的根须里钻。盆地的老农递来碗新煮的豆粥:“给根添点豆味,盆地的土就认这个亲。”

消息顺着根道传回来时,小弹正给“十五润坛”旁的润果苗松土机。他把豆粥的绵香记在豆叶上,挂在续语架最向阳的枝桠上,旁边系着串饱满的豆荚:“让根知道,那边有会胖起来的土(沃田),还有会打滚的云(盆地的积云)呢!”河谷的灰兔叼着颗带水润的河卵石,往根道的竹管里塞,像在给盆地的根捎点流水的清。

周阿婆把盆地的新豆、河谷的河鱼、冰原的鹿奶、椰林的椰肉、平原的新麦、森林的松子、梯田的新米、高原的酥油、海岛的海菜、草原的奶豆腐、雨林的野果、沙漠的椰枣、海边的海带、山里的灵果、城里的面粉、青竹山的兰草籽,熬了锅“十六鲜稠粥”。粥在陶锅里咕嘟冒泡,豆香混着鱼鲜、鹿奶浓、椰糖甜,像把十六地的丰沃都熬成了一锅稠。“给种豆的人填填肚,”她往粗瓷碗里盛粥,“让他们知道,盆地的根和咱们的根,早通过豆荚的爆裂声缠成了团。”十六只“代表兔”(白、灰、海兔、沙兔、绒毛兔、雪兔、竹兔、黑兔、雪线兔、灰毛兔、褐兔、黄兔、棕兔、白毛兔、河谷灰兔、盆地的麻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