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兰草(1 / 2)
那丛新冒的兰草旁,不知何时多了块陌生的木牌,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字:“来自青竹山圃”。周阿婆认出那是画师的笔迹,眼眶一热,赶紧喊来孩子们:“看,画师那边的根真的连过来了!”
小弹蹲在木牌旁,发现兰草的根须正顺着石板缝往根纹阵里钻,像在和这边的青苔拉手。他赶紧把自己攒的灵果核埋在旁边,“给新根加点养料!”小石头则跑回屋,取来自己最宝贝的贝壳,摆在木牌边当装饰,“这样画师就知道我们收到信啦。”
青禾抱着琴走过来,见兰草叶上还沾着未干的露水,便坐下弹起那首“念根曲”。弦音一落,忽有几只彩蝶从山口飞来,绕着兰草转了三圈,又往青竹山的方向飞去。“是画师派来的信使吧!”孩子们拍手欢呼,连那只总蹲在源碑上的兔子,都蹦下来蹭了蹭兰草叶,像是在打招呼。
货郎这天回来时,担子上多了个布包,打开一看,是画师托人捎来的画——画的是青竹山圃的新貌:荒地上冒出了嫩芽,石缝里钻出了兰草,最显眼的是块新立的石碑,碑上刻着“同源”二字,碑脚也画着一圈和万家圃一样的根纹。“画师说,他把《根纹图》拓在了石碑上,以后两边的根就能顺着纹路认亲了。”货郎指着画里的细节,眼里闪着光。
张婶把画贴在凉棚的柱上,和万家圃的《根纹图》并排挂着。风吹过,两张画的边角轻轻相碰,像在互相点头。她剪了些灵果树的枝条,分给孩子们:“咱们也往青竹山寄点‘根’,让画师那边的圃子长得更旺些。”孩子们便用红绳系着枝条,挂在山口的老槐树上,盼着风能把它们捎去远方。
夜里,阿澈蹲在根纹阵旁,看青苔和新兰草的根须在石板下悄悄缠绕。忽然发现石板缝里渗出些亮晶晶的液珠,像眼泪,又像露水。他用指尖沾了点,放在鼻尖一闻,竟有灵果的甜香。“是根在流汗吗?”他小声问蹲在旁边的兔子,兔子舔了舔他的手指,像是在点头。
先生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拿着本新的竹简:“这是‘根语’,”他翻开竹简,上面刻着孩子们的话——“今天给新兰草浇了泉水”“灵果核发芽了”“想画师爷爷了”,“把想说的话刻在这儿,根就能听见,顺着土脉传到青竹山去。”
阿澈赶紧拿起刻刀,歪歪扭扭刻下:“我们的青苔爬到第三块石板了!”刻完又觉得不够,补了个小小的太阳图案,“这边天气很好,你们那边呢?”
没过几日,山口的老槐树上,多了个画师那边寄来的木盒。里面装着片晒干的青竹叶,叶上用炭笔写着:“青竹山的兰草开花了,像你们这边的牡丹一样艳。”还有颗圆润的野栗子,孩子们猜是画师捡的,壳上画着个笑脸,“这边的兔子也喜欢蹲在碑上晒太阳呢。”
周阿婆把栗子壳串成手链,给每个孩子戴了一个:“这是根结的果,戴着就像和青竹山的孩子手拉手。”小弹戴着栗子手链,跑向根纹阵时,手链“叮叮当当”响,惊得石板下的根须又冒出几缕新芽,像是在回应这热闹。
青禾的琴换了新弦,弦轴上缠着青竹山寄来的兰草绳。她弹起“念根曲”时,琴音里混着两圃的风,既有万家圃的牡丹香,又有青竹山的竹叶气。先生说,这叫“同声”,就像两丛根在土里说悄悄话,虽然听不清字句,却懂彼此的意思。
转眼到了深秋,根纹阵的青苔盖上了层薄霜,却更绿了。画师又寄来画,画里青竹山的孩子们在烧“念根香”,烟顺着画里的风,和万家圃的烟在天上汇成一片云,云上画着个大大的笑脸。画的背面写着:“根连着根,风连着风,咱们从来就没分开过。”
孩子们把画贴在源碑上,正好和万家圃的《根纹图》拼成一个圆。风过时,两张画的边边角角一起扬起,像个会呼吸的环,把两圃的日子、两群人的念,都圈在了里面。
夜里,阿澈梦见自己变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