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根(1 / 3)

加入书签

晨光刚漫过源碑旁的兰草叶,小弹就发现昨夜的露水在“根”字竹片上洇出了浅痕,像给名字镶了圈水的边。他小心翼翼地把竹片摘下来,用布轻轻擦,却见那痕不但没褪,反倒顺着木纹漫开,像根须在竹里悄悄生长。“这是源头的水在认亲呢!”他举着竹片往灵果树跑,竹片上的名字在晨光里泛着淡青,像育苗人的声音在轻轻应。

周阿婆端着刚蒸的荠菜团子过来,团子上沾着点泥土,带着山坳的清味。“给守源碑的人垫垫肚,”她往孩子们手里塞团子,“这菜是源碑旁采的,吃着就像把根的气咽进了肚里,踏实。”那只兔子不知何时跟着跑到了山坳,正蹲在源碑的荧光石旁,用前爪扒拉着土,像在找更深的根,引得周阿婆笑着说:“连兔子都知道根要往深里扎呢!”

林欢和阿澈在灵果树的根系上方,用青石板铺了个小小的“根纹阵”——石板上刻着交错的纹路,像把地下的根须拓到了地上。“让路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树底下藏着多大的网,”林欢用粉笔把纹路描得更清,“这网承着树,也承着咱们,断不得。”阿澈往纹路线条的交叉点上摆了些小石子,“这是根的结,每颗石子都代表一个在这儿住过的人,让根记着谁来过。”

先生在石板上教孩子们写“念”字,说这字是“今”和“心”组成的,“今天的心跳着过去的事,就是念,”他指着根纹阵,“念不是空想,是记着育苗人的好,想着兔子的暖,念着每颗石子代表的人,像这根须缠着土,念也缠着日子,越缠越紧。”

张婶把根纹阵的样子绣成了桌布,铺在凉棚的石桌上,针脚里掺了点灵果叶的碎末。“吃饭时看着,就想起根在哪,”她摸着布上的纹路笑,“菜香混着叶香,念也变得有滋有味。”王婆则在桌布的四角绣了四个小太阳,“让念永远晒着暖,不发霉。”

货郎带了个做香的匠人来,背着个香料匣,里面装着各种干花和草药。“听说你们的根扎得深,”匠人打开匣子,“我用源碑旁的兰草、灵果树的叶、牡丹的瓣做香,让念能闻得着,摸得着。”他当场揉了团香泥,捏成牡丹的样子,“这香叫‘念根香’,点着了,烟就能顺着根纹阵飘,像把念送进土里。”

午后的根纹阵在阳光下泛着青灰,“念根香”在石桌旁燃着,白烟袅袅,顺着刻痕漫开,像根须在空气里生长。做香匠人给孩子们讲香的故事:“好香得有根,就像兰草的根在土里,香的根在念里,没念,香就飘不远。”小弹听得入迷,偷偷把自己的小石子放进纹阵的结上,“这是我的念,要和根缠在一起!”

青禾抱着七弦琴坐在根纹阵旁,弹起“念根曲”。弦音起时,正好有片灵果叶落在香灰里,火星“噼啪”跳了两下,烟忽然转了个弯,往源碑的方向飘去,像在给源头捎信。编书先生赶紧把这幕刻进竹简,说:“连烟都懂念,比字更能传情。”

傍晚时,做香匠人要走了,留下一匣“念根香”,说:“想源头了就点一支,烟能把念带到土里,根听得见。”货郎则挑着绣了根纹的桌布往城里走,布上的太阳绣在夕阳里泛着金,像把念的暖往远处送。

夜风带着香的余韵,吹得根纹阵的青石板泛着冷光。灵果树的叶影在纹路上晃,像根须在地上游走;源碑旁的兰草在月光里轻轻摇,像在给念的烟摆手;先生在灯下给“念根香”写了段小记,说:“念是根的芽,土是念的家,芽往土里根往芽,缠缠绕绕不分家。”

林欢蹲在根纹阵旁,看着香灰被风吹散,忽然说:“所谓念,不是揪着过去不放,是把育苗人的暖、兔子的乖、每个人的好,都酿成心里的糖,想起来就甜,带着这甜往前走,才算没辜负根的托。就像这香,烧完了,味还在;人走了,念还在,根就永远活。”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根纹阵的小石子会再添几颗,“念根香”会再燃一支,而那方牡丹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