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根(2 / 3)

加入书签

会在晨光里等着,给每个念盖印,让万家圃的根,在念里更壮,在暖里更深,把故事的根须,扎进更多人的心里。

夜风里,“念根香”的余烟还在根纹阵的刻痕里打着旋,像舍不得散开。小弹把自己的小石子摆稳当,忽然发现石板上的纹路不知何时洇出了淡淡的绿,凑近一看,竟是青苔顺着刻痕悄悄爬了上来,像给根须披了件绿衣裳。“它在长呢!”他拽着身边的小石头喊,两个孩子趴在石板上数青苔爬过了多少个结,指尖划过冰凉的石面,像在触摸那些看不见的根。

周阿婆端来温好的米汤,见孩子们玩得入迷,笑着往他们手里塞勺子:“慢点数,根长着呢,日子也长着呢。”她把米汤碗放在香案旁,碗沿沾着点米粒,“这米是用源碑旁的泉水浇的,喝着甜吧?这就是念的滋味。”

做香匠人留下的香匣里,除了“念根香”,还有包晒干的兰草花。青禾捡了几朵别在琴上,弹起“念根曲”时,花瓣随着弦音轻轻颤,像在跟着唱。她忽然想起什么,跑回屋取来针线,把兰草花绣在琴套上,“这样弹的时候,根的香就跟着音一起飞了。”

先生在石板上补刻了行小字:“念如苔,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孩子们围着看,有人问:“先生,苔会长满整个根纹阵吗?”先生笑着点头:“会的,就像你们心里的念,会慢慢长满日子的每个角落。”

第二天清晨,货郎带着绣着根纹的桌布进城,刚走到山口,就被几个赶路的旅人叫住。“这桌布上的纹路真特别,”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指着根纹问,“是有什么讲究吗?”货郎便讲起万家圃的故事,从育苗人种下第一株牡丹,讲到孩子们在源碑旁数青苔,讲得眉飞色舞,桌布上的太阳绣在晨光里亮得晃眼。

旅人里有个画师,听得入了迷,非要跟着货郎回圃子看看。“我要把这根纹阵画下来,”他背着画夹说,“让更多人知道,有些根看不见,却比石头还硬。”

画师到了圃子,正赶上孩子们在给根纹阵的小石子浇水——他们听阿澈说,石子沾了水,根就更容易“认亲”。画师赶紧铺开纸,笔尖蘸着墨,连孩子们鼻尖的汗珠都画了进去。青禾坐在一旁弹琴,兰草花在琴套上轻轻晃,“念根香”的烟顺着画纸飘,竟在墨痕上晕出淡淡的蓝,像给根纹添了层灵气。

中午吃饭时,张婶端上刚蒸的包子,皮上捏着根纹的褶,“这是‘念根包’,馅里放了灵果干,”她给画师递了一个,“尝着甜,就多想想这儿的好。”画师咬了一口,果馅的甜混着麦香在舌尖散开,忽然红了眼眶:“我老家也有这样的圃子,只是后来荒了……原来根只要有人念着,就不会死啊。”

下午,画师跟着孩子们去源碑旁写生,见那只兔子正蹲在碑脚晒太阳,怀里抱着颗灵果,像在给源头“喂食”。他赶紧添了两笔,把兔子的影子画得长长的,和碑的影子交叠在一起,“这样,它们就永远不分开了。”

太阳落山时,画师把画好的《根纹图》挂在凉棚的木柱上,引来众人围观。画里,根纹阵的青苔绿得发亮,小石子像星星落在纹路上,“念根香”的烟变成了透明的线,一头连着孩子们的指尖,一头扎进土里,土里隐约能看见盘绕的根须,像无数只手在底下相握。

“这画得留着,”先生摸着胡须笑,“等明年,再画一幅,看看青苔爬得更远了没,石子又多了没。”

夜里,青禾给琴换弦时,发现白天别在琴上的兰草花干了,却没蔫,花瓣反而更挺括,像被念的气撑着。她把干花收进香匣,和“念根香”放在一起,忽然明白:念不是轻飘飘的想,是沉甸甸的守,守着根,守着那些回不来的人、忘不了的暖,守着让日子能往下过的劲儿。

第二天一早,小弹发现根纹阵的青苔真的又爬远了些,他跑去告诉画师,却见画师正在收拾画具。“我得走了,”画师把《根纹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