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竹棚(1 / 3)
晨光穿透雨后的薄雾,给牡丹芽镀上了层金边。那嫩白的芽尖已经舒展开,冒出两片圆滚滚的子叶,像两只小手捧着晨光,叶面上还沾着颗雨珠,映着天边的残虹,像颗藏着彩虹的水晶。
小弹背着书包刚跑到竹棚,就被这新叶惊得捂住了嘴。他赶紧掏出画册,铅笔在纸上唰唰地画,连叶尖的绒毛都画得清清楚楚:“比昨天胖了!像个小元宝!”他把画册举给先生看,先生笑着在旁边题了“初萌”二字,笔锋里带着点孩子气的雀跃。
林欢和阿澈在牡丹地的竹篱笆外挖了条排水沟,沟里铺着鹅卵石,是从溪边捡的,圆滚滚的像颗颗小月亮。“昨天的雨水积在这儿,会泡坏根须,”林欢用锄头把沟挖得更深些,“这些石头能滤水,还能让沟底更结实,来年也不用再修。”阿澈往石头缝里撒了些驱蚊草籽:“等草长起来,能挡挡虫子,省得它们往牡丹地里钻。”
周阿婆端着刚蒸的米糕过来,糕上撒了层向阳花的花粉,黄灿灿的像落了层金粉。“给孩子们当早课点心,”她把米糕放在竹棚的石板上,“雨后湿气重,吃点带花粉的,浑身都暖。”母兔带着野兔崽也凑过来,小崽已经能蹦得很高了,竟跳上石板,叼起块碎糕就跑,引得孩子们一阵笑。
货郎今天带了个稀罕物——面小铜镜,镜面磨得亮亮的,能照见人影。“给青禾姑娘用,”他把铜镜递给青禾,“梳头发时能看见后面,比用溪水照方便。”青禾接过铜镜,见镜里映着竹棚、牡丹芽,还有自己笑盈盈的脸,忽然把镜面转向牡丹盆:“你看,它能看见自己的模样了!”
先生在石板上教孩子们写“镜”字,说这字里藏着“照见”的意思:“镜子照见容貌,而万物能照见人心——你对牡丹好,它就长得旺;你对朋友真,朋友就对你诚。”孩子们似懂非懂,却都对着铜镜照了照,然后跑去给牡丹芽浇了点灵泉水,像是在跟它说“要好好长呀”。
张婶和王婆的挂毯快织完了。王婆用银线在牡丹花瓣边缘勾了圈,像沾了露水的光;张婶则在花茎旁织了只小蚂蚁,正背着颗灵果籽往根须下钻,“给牡丹送养分呢。”她们把挂毯铺在竹棚的竹床上,阳光透过竹缝照下来,丝线的光在毯上流动,像朵活的牡丹在缓缓绽放。午后的阳光暖得正好,货郎的糖画摊前围满了人。他今天做了面糖镜,镜面是用透明的糖稀做的,能映出模糊的影子,引得孩子们争着去照。李大爷坐在旁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忽然说:“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镜子是照脸的,现在才明白,日子才是最好的镜子,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映你。”
青禾拿着铜镜,往牡丹地的方向照。镜里,竹篱笆的彩线在风里晃,新挖的排水沟泛着水光,牡丹芽的子叶朝着太阳,像在镜里点头。她忽然明白先生说的“万物照心”——这面铜镜照见的不只是牡丹,还有他们为牡丹搭的篱笆、挖的沟、织的毯,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心意,比镜中的影像更清晰。
傍晚时,山那边的采药老婆婆又来了,这次她的孙子跟着来了。小家伙约莫七八岁,背着个比他还大的竹筐,筐里装着些刚采的草药,还有束野菊。“他非要自己背,说要给万家圃的花当肥料,”老婆婆笑得合不拢嘴,“还说要跟小弹哥学编草蚱蜢。”
小弹立刻拉着小家伙往野兔窝跑,要教他认野兔崽;青禾则往老婆婆背篓里塞了些腌灵果:“这比鲜果子耐放,泡水喝酸甜可口。”先生见小家伙认得几个字,还特意拿了张“生”字卡片给他,说:“记住这个字,像这牡丹芽一样,使劲长。”
夜风带着野菊的香,吹得竹篱笆上的彩线叮当作响。牡丹芽的子叶在月光下舒展开,像在伸懒腰,叶尖的新绿更深了些,像攒了股要往上蹿的劲儿。竹棚里的“镜”字在荧光草的光里泛着亮,先生在灯下写日记,说今天在山里的镜子里,照见了最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