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海上丝路(2 / 3)
拉还答应,下次再来时,将带来更多精通远洋航行、熟悉西方航路和水文的阿拉伯领航员和水手,帮助泉州培养自己的航海人才。
送走踌躇满志的阿卜杜拉后,王审知立刻召集了陈褚、度支司主管以及工曹官员。
“海上贸易,利国利民,亦是我泉州复兴之关键。”
王审知开门见山,“然,如阿卜杜拉所言,欲行此道,赖货源。
现有民间作坊,虽技艺不俗,但规模分散,标准不一,难以满足大宗、稳定、高质量之需求。
我意,官府需深度介入,大力扶持甚至直接兴办手工业。”
他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一、设立“泉州织造局”
:由度支司出资,招募流民中善于纺织的妇女,集中生产。
同时,由格物堂提供王审知描述的改良织机(如简化版的飞梭或提花机)图纸,由鲁震(尽管他会抱怨)负责关键铁木零件的打造,力求大幅提升纺织效率和花样复杂度。
二、扩建“官窑瓷场”
:在原有民间瓷窑基础上,由官府投资,兴建大型龙窑,采用更先进的阶梯窑或馒头窑技术(王审知提供思路),统一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重点生产迎合海外市场的高档青白瓷、彩绘瓷。
三、颁布《鼓励工巧令》:对民间优秀匠户,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其扩大生产;对其创新工艺、提升质量者,给予重赏;其优质产品,由市舶司优先采购,用于外销。
四、建立质量管控体系:所有外销产品,尤其是瓷器、丝绸,需经过市舶司下设的“验货署”
检验,盖印后方能出口,以确保“泉州制造”
的金字招牌。
命令一出,整个泉州的手工业体系被迅动员起来。
织造局内,新型织机的prototype在工匠们的努力下渐渐成型,虽然故障频出,但已然能看到效率提升的曙光。
流民中的妇女们经过培训,开始了集中生产,虽然最初质量参差不齐,但在严格的管理和计件酬劳的激励下,进步神。
官窑瓷场炉火冲天,工匠们试验着新的釉料配方和火控技术,一窑窑的瓷器被烧制出来,优中选优,淘汰下来的次品则内部消化或低价内销。
王审知甚至亲自画了一些简约现代、符合异域审美趣味的图案样式,交给画工尝试。
民间匠户更是欢欣鼓舞。
官府不再只是收税,而是真金白银地投入、实实在在地帮助和改进。
许多有祖传手艺却苦于资金不足的匠人,拿到了贷款,添置了工具,扩大了作坊,卯足了劲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先跳出来的又是郑珏。
听闻王审知要大肆兴办工坊,与民争利(在他眼中,工匠商户皆属“民”
),他又坐不住了,上书抨击“官府行商贾之事,与民争利,败坏风气,非治国之道”
。
但这一次,他的声音弱了许多。
因为大量流民被招募进工坊,获得了稳定收入,街头巷尾议论的都是做工挣钱的好事,他那套“重农抑商”
的老调,在市场繁荣和就业增加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空洞。
真正的麻烦来自技术层面。
改良织机故障频频,效率反而不如老式织机;新瓷窑温度控制不稳,烧出的瓷器不是开裂就是变色;质量检验标准过于严格,导致初期合格率极低,成本高企……
王审知面对这些问题,并未急躁。
他亲自深入工坊和窑场,与工匠们一起查找问题。
在织造局,他看了一天女工操作那台笨拙的新织机后,指出几个结构不合理、导致频繁卡线的地方,让工匠修改。
在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