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正礼之声刺耳之言(3 / 4)
了一声,表示知道了,然后继续指着图纸上的一个节点问道:“鲁师傅,你看这里,如果用榫卯嵌套铁箍的方式,强度是否足够?”
鲁震一愣,被拉了回来,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瓮声瓮气地回答:“应该行,但铁箍得够厚实,还得防着海水锈蚀……”
讨论继续,仿佛那段小插曲从未生过。
直到一个多时辰后,技术问题暂告一段落,工匠们各自散去忙碌,王审知才走出格物堂,深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
陈褚早已等候在外,脸上带着忧色:“大人,郑珏之言,已在士林中传开,影响颇坏。
是否需下官出面,撰文驳斥?或与之公开辩论?”
他如今已真心信服王审知,视其为明主,自然见不得对方被如此攻讦。
王审知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处熙熙攘攘、正在努力恢复生机的市集:“暂且不必。
郑先生此举,在意料之中。
他站在道德高地上,斥责‘奇技淫巧’、‘舍本逐末’,这是他的立场,也是他赖以生存和获得影响力的根本。
此刻与他正面辩论,无论输赢,都只会将争论扩大,陷入无休止的‘义利之辩’,反而耽误了正事。”
“难道就任由他污蔑?”
“非是任由。”
王审知嘴角露出一丝淡然的笑意,“他说他的,我们做我们的。
舆论的高地,我们不能放弃,但争夺的方式,不止正面驳斥一途。”
他转头对陈褚吩咐道:“郑先生喜欢讲‘道’,那我们便也讲‘道’。
不过,我们讲的是‘生民之道’、‘厚生之道’。
你去找几位文笔好、心思活的寒门士子,不必与他们争论工巧是否末节,只让他们去写——写流民得以活命,是因为以工代赈修了水利;写农户脸上有了笑容,是因为新犁省力增产;写疫病得以控制,是因为防疫之法有效;写市集渐渐繁荣,是因为商税减轻、平准仓稳价……要写具体的事,写真实的人,写变化带来的好处。
写成故事,写成歌谣,让说书人去茶楼酒肆传唱,让识字的人在街坊间诵读。”
陈褚眼睛一亮:“大人的意思是……用事实说话,让百姓自己去听、去看、去比较?”
“不错。”
王审知点头,“郑先生的声音很高,很雅,但在市井坊间,能听懂、愿意听的终究是少数。
我们要让另一种声音,更接地气、更生动活泼的声音,飘进寻常百姓家。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孰好孰劣,他们体会最深。”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至于‘华夷之辨’,他斥责我们引入蛮夷之物,那我们便宣扬‘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泉州本就是万国商埠,自古以来便融汇四方精华,方能成就今日之盛况(虽暂衰,底子犹在)。
这并非丢弃华夏正统,而是为我所用,壮大自身。
你让士子们不妨多写写汉唐盛世时,是如何吸收西域、南海诸多外来之长的。”
“下官明白了!”
陈褚豁然开朗,躬身领命,“我这就去物色人选,尽快办妥此事。”
王审知又叫住他,补充道:“另外,以泉州司马府的名义,张榜公告:将于下月朔日(初一),在城南‘百工坊’外,公开演示新式织机效率,并与旧织机对比。
邀请全城士绅百姓前往观览。
若有质疑者,可当场提问,本王……本官必一一解答。”
陈褚略感惊讶:“大人,此举是否太过冒险?若现场有人难……”
“要的就是有人难。”
王审知目光深邃,“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实实在在的效率对比,堵住他们的嘴。
这比我们私下说一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