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正礼之声刺耳之言(2 / 4)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一种卫道士般的悲愤:“老夫近日听闻,府衙竟颁布政令,设‘赏格’鼓励匠人改良器物,甚至以官粮官钱招募流民学习所谓‘新技’!
此等政令,看似惠民,实则是在引导百姓舍本逐末,动摇国本!
这与那‘拔苗助长’何异?与那‘与民争利’何异?”
他目光扫视全场,见许多士子面露沉思、赞同甚至愤慨之色,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引起了共鸣,便掷地有声地给出了结论:“治国平天下,当以圣贤之道为纲,以礼乐教化为本!
岂能汲汲于工巧之末,效那蛮夷之行?此非治国之道,实乃取乱之阶也!
望诸位同道,能明辨是非,坚守正道,勿使斯文扫地,勿令圣道蒙尘!”
一番话语,引经据典,慷慨激昂,直接将王审知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定性为“歪风邪气”
、“舍本逐末”
、“取乱之阶”
,将其提升到了危害“国本”
和“圣道”
的高度。
园内静默片刻后,顿时响起一片议论之声。
“郑公所言极是!
工巧之术,岂能与圣贤文章并列?”
“是啊,重赏工匠,岂非令世人轻视读书?”
“引入蛮夷之物,确实不妥,有损我华夏正统……”
“如此下去,世风日下啊!”
当然,也有少数士子持不同看法,低声嘀咕:“可是……那些新农具,确实好用啊……”
“防疫之法,也救了不少人……”
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更大的赞同郑珏的声浪所淹没。
在这个士人群体中,郑珏所代表的传统儒家价值观,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和道德高地。
陈褚站起身,想要反驳几句,阐明“格物”
亦能“利民”
的道理。
但他尚未开口,便被旁边一位相熟的老儒轻轻拉住衣袖,示意他此时不宜强辩,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郑珏看着场内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他深知,武力征服或许靠王氏兄弟的刀剑,但思想与舆论的阵地,却依然是他这样的正统儒士的天下。
这第一声呐喊,他成功地出了,并且清晰地划下了道统的界线,将王审知置于了“离经叛道”
的位置上。
他没有直接点名王审知,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剑锋所指,就是那位此刻未在场、却影响力无处不在的泉州司马。
这场原本意在风雅的文会,最终在一种思想对峙的紧绷气氛中草草收场。
郑珏的言论,如同插上了翅膀,迅在泉州的士绅阶层和读书人中间传播开来。
“奇技淫巧,取乱之阶”
这八个字,成了他们私下评价王审知政策时,最常用也最有力的贬斥之语。
一股无形的、基于意识形态的阻力,开始在王审知推行新政的道路上凝聚。
它比豪强们消极的拖延更具威胁,因为它直接挑战王审知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试图从根源上否定他带来的变化。
……
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审知的耳中。
他正在格物堂(已在泉州设立分部)内,与鲁震以及几位工匠商讨改进海船龙骨结构以增强抗风浪能力的问题。
阿福低声将清漪园文会上生的事禀报给了他。
鲁震一听就火了,手中的炭笔差点掰断:“放他娘的……(看了眼王审知,把粗话咽了回去)胡说八道!
没有好犁好车,地里刨食都难,读那么多书能当饭吃?没有我们工匠打制兵器,他们拿什么抵挡敌人?靠嘴皮子吗?”
王审知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示意鲁震稍安勿躁,只是轻轻“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