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编伍之法(2 / 3)
编入‘捕捞队’;老弱妇孺,亦可编入‘后勤队’,负责炊事、缝补、照料轻微病患!”
众人听得一愣一愣,这种精细的分工模式,他们闻所未闻。
“其次,”
王审知继续画着线条,“各队内部,再行分组。
以‘垦殖队’为例,可分‘翻地组’、‘播种组’、‘水利组’。
每组分派具体任务量,比如‘翻地组’今日需完成南区五十亩的深耕。
完成者,收工后可额外领取半份鱼汤!
额完成者,另有奖赏!
未能完成者,需说明缘由,无正当理由则需补工!”
“奖赏?”
一个队正眼睛一亮,但又疑惑,“可……可如何评定谁干了多少?这田地里的事,又不像砍人头,能数级……”
“问得好!”
王审知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就是第三点:‘记录与考核’!
每队设一‘记功员’,不必是军官,只需识字算数即可,由我派人担任。
他们的职责,就是记录每人每日完成的工作量,用最简单的‘正’字计数法。
每日汇总,公开张贴!
是好是孬,一目了然!
奖罚依据,皆出于此!”
窝棚下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这种方法,将模糊的管理变得清晰可见,让偷懒者无所遁形,让勤劳者能得到实在的回报,同时也给了底层士卒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表现优异者可被提拔为小组长甚至代理队正)。
“可是……参军,”
一个老成的火长犹豫道,“如此细分,是否太过繁琐?而且,各干各的,万一配合不上……”
“所以还有第四点:‘协同与调度’。”
王审知早已虑及于此,“我们将设立一个‘总调度台’,就设在此处。
由李百夫长总负责,各队队长每日清晨来此领取当日具体任务指令,汇报前日进展与困难。
调度台根据全局进度,协调各队配合,比如工程队需在播种队作业前修好某处水渠等等。
遇到难题,及时上报,共同解决,而非互相推诿!”
他描绘的这幅图景,层次分明,权责清晰,虽然对习惯了粗放管理的古代军官来说有些复杂,但其内在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却让这些基层头目们隐隐感到兴奋。
“此法……或许真能行!”
李百夫长摸着下巴,眼中放光。
“不是或许,是必须行!”
王审知斩钉截铁,“此法先在屯田区试行三日,三日后,若成效显着,便推广至渔业及后勤各队!
诸位,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
此举关乎全军生存,望诸位戮力同心!”
在王审知的强力推动和李百夫长的配合下,“编伍之法”
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艰难地运转起来。
起初,混乱和不适依然存在。
习惯了混在一起干活的人们,对新的分工感到茫然;记功员的记录工作遭遇了不小的阻力,甚至有人故意捣乱;各队之间的配合也时常脱节。
但王审知毫不动摇,日夜泡在一线,亲自培训那些年轻的记功员,调解队际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微调分组和流程。
他引入了“流动红旗”
,奖励每日效率最高的队伍;设置了“建言角”
,鼓励士卒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数据的魔力再次显现。
当每日的工作量被清晰记录并公开后,一种无形的竞争氛围开始形成。
偷懒者面对自己名下寥寥的“正”
字,面红耳赤;勤劳者则扬眉吐气,享受着额外的鱼汤和众人羡慕的目光。
各队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