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原型机的失败(1 / 3)

加入书签

新式独轮车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军营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王审知与老匠人赵革合作的佳话,连同那能载重省力的“奇器”

,迅取代了之前原型机失败的尴尬,成为士卒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审知的“巧思”

之名,也终于从略带质疑的调侃,转变为了带有几分实实在在敬意的称谓。

然而,王审知自己却异常清醒。

独轮车的成功,仅仅是解决了“运”

的问题,如同疏通了一条淤塞的血管,但若血液本身(粮草物资)依旧匮乏,甚至源头(后勤管理体系)依旧混乱低效,那么血管再通畅,也无法改变机体日渐虚弱的事实。

中军大帐内,气氛并未因独轮车的成功而变得轻松。

王潮案头堆积的竹简不减反增,大多仍是催粮、诉苦、报告损耗的文书。

那场关于后勤的晨议,每日仍在继续,只是焦点悄然生了变化。

“大帅,独轮车确是好用!”

一位负责粮秣转运的队正面带喜色地汇报,“昨日试用的五辆新车,从码头库房到大营,往返次数比平日多了三成,洒落损耗也少了近半!”

王潮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目光赞许地看向王审知。

帐内不少将领也纷纷点头,看向王审知的目光多了几分认可。

但立刻就有另一位掌管仓库的官吏出列,愁眉苦脸地泼了盆冷水:“大帅,转运快了是好事,可……可库里的存粮眼见着底了!

新粮补充迟迟不到,就算一天能运十趟,无粮可运也是枉然啊!

还有那柴薪,独轮车是能多拉快跑,可近处山林确实砍伐殆尽,远处采集耗时日久,这……”

喜悦的气氛瞬间凝固。

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源头的活水,河道疏浚得再完美,也只能干涸。

王审知静静地听着,他知道,展示自己另一项“巧思”

的时机到了。

这并非具体的器物明,而是一种无形的“软件”

——组织与管理的优化。

他上前一步,朗声道:“兄长,诸位将军。

粮草短缺,乃客观之困,非一日可解。

然,于转运、仓储、分配诸环节之中,所藏浪费与低效,或犹胜匮乏之害。

前者或需外力,后者却可立竿见影,由我辈自行革除!”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他身上,带着好奇与期待。

连坐在角落的郑珏也微微抬起眼皮,想看他又能拿出什么新花样。

王审知命阿福将几卷新绘制的图表挂起。

这些图表用不同颜色的颜料绘制,线条清晰,区块分明,虽然形式古朴,却透着一股现代管理学的简洁逻辑感。

“诸位请看,”

王审知指着第一张图,“此乃我军目前粮秣转运之流程图。

从接收、装车、运输、卸货、入库、再到分配至各营,环节繁多,交接混乱。

每一环节皆有等待、清点、重复劳作之耗时,且责任模糊,一旦出现损耗,互相推诿,无从追查。”

图表上,代表流程的线条曲折迂回,交叉重复,看得众将领头晕眼花,却也直观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混乱。

“再看此图,”

王审知指向第二张,“此为弟设想之‘优化流程’。

化繁为简,定岗定责!

设立专职接收验粮队、标准化装载队、固定路线运输队、仓库快交接岗、以及各营定额配给点。

各队只需精通本职,环环相扣,如同溪流汇入江河,井然有序,减少中间不必要的停顿与损耗。”

他详细解释着每一个环节的优化设想:如何统一包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