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3 / 4)
析,土法的经验,工程的严谨,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融合。
推广工作远比在县城复杂和艰辛。
没有现成的机械,开挖沟渠、修筑生态埂主要靠社员们的铁锹和扁担。
周小小和李文(那位农科院毕业生)挽起裤腿,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边讲解原理,一边倾听老农们根据经验提出的调整意见。
来自望海礁的“倔强”
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下,阿海建议的“碱蒿”
也被种在了试验田的边缘。
过程充满挫折。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冻死了一批幼苗;一次灌溉不当导致局部盐分浓度过高,烧了苗;有些社员因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产生了懈怠情绪。
周小小和工作组的同志们晚上在煤油灯下总结教训,调整方案,白天继续带头苦干。
她给社员们看阿海寄来的、画着狂风巨浪中依然挺立的活水芽的图画,讲望海礁渔民们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坚持;她分享哥哥信里那些严谨的数据,告诉大家每一步劳动都有其科学道理,不是在瞎干。
希望的绿色,终于在汗水和坚持中,星星点点地冒了出来。
那墨绿色的活水芽幼苗果然更具韧性,而边缘的碱蒿已然成片泛绿,牢牢锁住了风沙。
排水沟开始起作用,地里的“白毛”
明显减少了。
社员们看着这来之不易的绿色,眼神里的怀疑逐渐被希望取代。
消息传开,附近公社也派人来学习。
周小小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但她强调最多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种汇聚四面八方形形色色智慧、因地制宜的方法论。
年底,省里召开了“农业学大寨暨盐碱地综合治理经验交流会”
。
周小小作为代表言。
她依然穿着郑大娘做的那件靛蓝布衣,风尘仆仆,但目光坚定。
她没有讲太多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示了各个试点的对比数据、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她特别提到了望海礁渔民的无私支持和解放军工程兵的技术援助,称这是“群众智慧和科学力量相结合的胜利”
。
台上,来自省里的领导认真记录;台下,各地代表们眼神热切。
会议决定,将“活水芽生态改良法”
纳入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手册,并计划在更多地区建立推广站。
散会后,周小小收到两封电报。
一封来自望海礁,阿海的:“小小姐,收音机里听到省里开会提到咱望海礁了!
全村高兴!
又找到两种耐碱草籽,下次捎去。”
另一封来自哥哥周成业的部队:“欣闻捷报,倍感光荣。
扎根大地,服务人民。
兄成业。”
周小小捏着两封电报,指尖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澎湃的热情与力量。
省里的会议结束了,但她的工作才刚刚进入新的阶段。
推广站的建立并非一纸文件那么简单,它意味着需要培训更多本土技术员,需要将望海礁的经验和哥哥的图纸,转化成各地社员们能听懂、能上手的具体操作。
回到新的试点公社,周小小立刻投入了工作。
她将李文和工作组其他成员分成两拨,一拨继续巩固和扩大试验田的成果,另一拨则着手编写培训教材。
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他们用工整的仿宋字誊写周成业提供的工程参数和土壤数据表格,同时附上阿海寄来的、生动直观的海洋生物共生关系手绘图,并用最朴实直白的语言解释背后的道理。
培训第一批公社技术员时遇到了困难。
这些淳朴的庄稼汉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