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2 / 4)
记录了新现的活水芽特征,还夹了几颗最早那株结出的透明种子。
写到一半,窗外突然电闪雷鸣,一场夏季常见的暴风雨来了。
周小小急忙去关窗户,就在这时,她看到灯塔下的礁石区有微弱的蓝光闪烁。
顾不上穿雨衣,她抓起手电筒冲了出去。
雨水打在身上生疼,但她顾不得那么多,因为那蓝光的位置正是第一株活水芽生长的地方。
礁石被雨水冲刷得滑溜溜的,周小小几次差点摔倒。
当她终于爬到活水芽旁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活水芽在雨中散出柔和的蓝光,那些透明的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度膨胀,有几颗已经脱离茎干,随着雨水流入了石缝中。
&0t;不!
&0t;周小小本能地想抓住那些流走的种子,但随即停住了手。
她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正是活水芽繁衍的方式——借助雨水将种子带到新的地方。
她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小玻璃瓶,接住几颗即将被冲走的种子,然后退到一旁静静观察。
暴风雨持续了整整一夜。
周小小蜷缩在灯塔的窗前,看着活水芽在风雨中摇曳光。
天亮时分,雨停了,她立刻跑回礁石区。
活水芽的茎干有些倾斜,但依然挺立,而那些流入石缝的种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接下来的一周,周小小几乎住在了礁石上。
她每天记录活水芽的变化,沿着海岸线寻找可能被冲走的种子。
渔村的孩子们成了她最好的帮手,他们熟悉每一寸海滩,知道每一个潮池的位置。
&0t;小小姐!
快来看!
&0t;第七天清晨,阿海的声音从南滩传来。
周小小飞奔过去,看到阿海蹲在一个潮池旁,池底有几颗透明的种子已经出了嫩芽,而潮池的水是咸的——这意味着活水芽的种子确实能在海水中芽。
周小小激动得手都在抖。
她小心地采集了两颗芽的种子,准备寄给张教授做进一步研究,其余的则留在潮池中继续观察。
当天下午,她给林青雨了第二封电报:&0t;活水籽海淡皆,待君携童共植。
&0t;
等待回电的日子里,周小小开始准备迎接游学队伍。
她在灯塔旁清理出一块空地,用渔网和浮标做了简易围栏,里面移植了几株活水芽幼苗;她向渔妇们学习编织技术,用海草和贝壳制作了十几个小挂饰,准备送给来访的孩子们;她还请郑大爷帮忙修理了几条小渔船,计划带孩子们体验黄河入海处的独特生态。
这天傍晚,周小小正在整理活水芽的观察笔记,灯塔的门突然被敲响。
开门一看,竟是满头白的张教授,身后还跟着两个拿着仪器箱的研究生。
&0t;教授!
您怎么来了?&0t;周小小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张教授笑着拍拍她的肩:&0t;收到你寄的种子和资料,我坐不住了。
这可是重大现啊,小小!
&0t;他指着研究生手中的仪器,&0t;我们带了设备来,要详细研究活水芽的生态特性。
&0t;
接下来的三天,望海礁变成了临时科研站。
张教授测量了活水芽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微生物环境;研究生用专业相机记录了活水芽的全生长周期;周小小则带着他们查看了南滩潮池中自然芽的幼苗。
&0t;这绝对是连接黄河与海洋生态的关键物种。
&0t;第四天早餐时,张教授激动地说,&0t;它的根系能净化水质,茎叶能调节水盐平衡,种子能在两种环境中传播繁衍。
古人所说的&039;水脉密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