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吉大战役(2 / 2)
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阿福,这名马来半岛上土生土长的二代华裔,此刻正攥紧了腰间的佩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的父亲是福建晋江人,当年跟着第一批垦荒船漂洋过海,在马来半岛扎下根来。崇祯四年六月底,阿福响应号召,成为缅甸营首批招募的士兵——那时的他,不过是个跟在老兵屁股后面喊口号的新丁。
如今,缅甸营已扩编为201师,阿福也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沉稳的性格,升任第二旅第一团一营三连连长,手底下管着100号兄弟。可这第一次参加排枪毙(排队枪毙战术的战场),看着对面莫卧儿大军黑压压的阵势,连队里那些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们个个脸色煞白,手抖得连火铳都快拿不稳。
“稳住!都他娘的稳住!”阿福深吸一口气,强制自己镇定下来,目光如炬地扫向前方——201师的两个空心方阵间隔200步,中间留出的通道既是前方方阵的撤退路线,也是防备莫卧儿骑兵冲锋的“死亡走廊”。而他所在的三连,正好位于靠近通道的第一排,100人整齐列成六纵十六横的队形,前排三门曲线炮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三里外的莫卧儿大军。
“曲线炮装开花弹!近了打霰弹,远了打开花弹!”阿福扯着嗓子喊,声音压过了战场上的嘈杂。他知道,自己这100号兄弟,在201师里算最年轻的连队之一,可今天,他们必须像老兵一样硬气!
远处,莫卧儿的炮兵率先发难——100门六磅(约五斤)火炮轰鸣着,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前方阿拉干5000人的步兵方阵。与此同时,201师空心阵中的40门十斤炮和120门五斤炮也怒吼着还击,阿拉干那50门铜炮也在第一排方阵前拼命开火,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震耳欲聋。
但阿福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那3000莫卧儿骑兵——这是莫卧儿军队的核心力量,贵族骑兵们骑着从中亚和波斯引进的优质战马,马蹄上钉着防滑铁掌,每匹马都像是移动的战争机器。骑兵们装备着精良的长矛和马刀,队形紧密得如同铁壁,正迈着小步,缓缓向阿拉干步兵方阵压来。
“这些骑兵……不好对付。”阿福的额头渗出冷汗。他太清楚莫卧儿骑兵的厉害了——在中亚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他们凭借密集的冲锋和精湛的骑术,常常能一击冲垮敌军阵型。此刻,随着骑兵的逼近,那种无形的压迫感如潮水般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