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吉大战役(1 / 2)
崇祯五年十月初十,斥候飞马疾驰而来,带来的消息让邓思之差点把茶盏摔了——贾罕吉尔纳加尔(今天达卡)地区的莫卧儿驻军一万步兵、三千骑兵,竟与吉大港败军会合,正朝着吉大港疯狂杀来,预计三天后抵达!”
“一万五?!”邓思之盯着地图,手指头戳得“咚咚”响,“我这儿三万多弟兄,谁给他们的勇气出来野战?!”他转头看向身旁的龚其胜,“正好!打败这帮家伙,短期内莫卧儿就得丢掉恒河下游的控制权!”龚其胜咧嘴一笑:“邓师长,您就瞧好吧!我去偷他们的家,你正面迎敌。”
龚其胜的金山分舰队带着201师的第一旅(3200人)坐船去偷贾罕吉尔纳加尔(达卡)城,邓思之则率领两万八千人迎战对方一万五千五百人。
邓思之一夜未眠,反复琢磨着战术——莫卧儿军队虽号称精锐,但长途奔袭后必然疲惫,而自己手握三万多大军,又有金山镇的精良装备,简直就是“以石击卵”的绝佳机会!
崇祯五年十月十二日清晨,吉大港以北百里的平原上,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莫卧儿孟加拉总督伊拉达德汗率领一万两千五百步兵、三千骑兵,列成两个紧密的方阵,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缓缓逼近。
伊拉达德汗骑在高头大马上,神色傲然。他可是莫卧儿帝国的“常胜将军”——平定过中部、南部的叛乱,收拾过阿拉干王国的“海盗匪帮”,此刻面对吉大港败军与援军的会合,他信心满满:“这些卑鄙的若开人(阿拉干人),平日里只会袭扰和当海盗,今日敢放马过来,正好一并解决!”
他一声令下,三千骑兵轰隆隆地驱驰到方阵最前方,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后面紧跟着一万两千五百步兵,火绳枪兵、长矛手与盾牌手比例约为5:5,井然有序。最前排,一百门六磅(约五斤)火炮被推到前沿,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远方。
“哼,就凭这三万多人,也想挡住我的铁骑与火炮?”伊拉达德汗冷笑一声,却没注意到对面阵地上,邓思之正眯着眼,嘴角勾起一抹阴险的笑意。
邓思之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将明军的旗号全换成了阿拉干王国的,让莫卧儿人误以为是阿拉干残军在负隅顽抗。两万八千人的联军摆成四个精妙的方阵:最前面是五千阿拉干步兵,负责试探与消耗;第二排是201师两个旅组成的空心阵,灵活机动;最后是由葡萄牙火枪手打头阵、一万五千阿拉干火枪兵和长矛兵压阵的决战方阵。
更阴险的是,邓思之在两个空心阵与葡萄牙方阵前五十步的位置,拉了三道铁丝网——这玩意儿在当代可是稀罕物,莫卧儿人压根没见过!也看不见!“鸡贼”的邓思之心里乐开了花:“等你们撞上来,有你们好受的!”
此次对阵莫卧尔王朝,邓思之可是揣着“大杀器”——201师作为金山镇西部战区的模范师,装备精良得让莫卧儿人眼红。
三个旅共装备四十门十斤炮、一百二十门五斤炮,十斤炮的炮弹有重型开花弹,威力惊人!每个旅配备十组火箭炮,一个师就是三十组火箭炮,一组十六管,每枚火箭都装有尾翼,确保飞行稳定,战斗部是十斤重的开花弹,定装火药为五百米和一千米!更夸张的是,全师装备曲线炮高达三百门——专门用来打击敌方骑兵的“阴招”。
可惜此次行军匆忙,海军动力有限,原本拉炮的马匹不够,但邓思之眼珠一转:“反正阿拉干的士兵多的是,人力拉炮也行!”于是,两万多士兵挽起袖子,人力拉动这些“钢铁巨兽”。
辰时三刻,阳光洒在平原上,双方相距三里地,列阵对峙。伊拉达德汗望着对面“阿拉干残军”的阵势,嘴角上扬:“就这点人,也敢跟我斗?看我骑兵冲锋,碾碎他们!”他举起马刀,正要下令冲锋,却没注意到邓思之阵中,炮手们正有条不紊地装填炮弹,火箭炮的尾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