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3 / 7)

加入书签

之妙。

孔子曾说“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自己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各种技艺。但如果没有“少也贱”的生存压力,没有早年对“鄙事”的亲身实践,即便有再多的时间,他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艺,更谈不上从技艺中领悟智慧。可以说,孔子的“多能”,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圣人”的光环,而是“凡人”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这种“多能”,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傲慢,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

三、“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眼中的“能”与“君子”

(一)打破认知:“多能”不是君子的核心标准

当孔子说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时,无疑是对当时普遍观念的一次颠覆。在春秋时期,很多人认为,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当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出众的技艺,“多能”是君子的重要标志。但孔子却明确提出“君子不多能”,这里的“不多能”,不是说君子没有能力,而是说“多能”并非君子的核心追求与评判标准。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的核心是“德”,是“仁”,是“礼”。君子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克己复礼”,能“仁者爱人”,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义以为上”,能“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能”,无论是技艺之能,还是知识之能,都只是君子实现“德”与“义”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多能”,却忽视了品德的修养、价值观的塑造,那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反之,一个君子即便没有那么多“鄙事”的技能,只要他坚守“德”与“义”,践行“仁”与“礼”,就是真正的君子。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孔子那样的“多能”,他不擅经商,不懂农耕,甚至连日常的生计都需要孔子的接济,但孔子却多次称赞他“贤哉,回也”,认为他是君子的典范。为什么?因为颜回拥有高尚的品德,能“三月不违仁”,能深刻理解孔子的“仁”道,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德”,远比那些外在的“能”更重要,更符合君子的标准。

再比如,孔子曾批评弟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认为这些是“小人之事”。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农耕技艺,但实际上,孔子并非否定农耕的价值,而是希望樊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身”“学道”上——作为君子,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教化民众,如何用“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个人的农耕技艺上。这并非轻视“能”,而是强调“能”要服务于“道”,君子的“能”,应当是与“德”“义”相匹配的“大能”,而非局限于生活琐事的“小能”。

(二)君子之“能”:服务于“道”的“必要之能”

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并非否定君子需要能力,而是强调君子的“能”要“精”而非“多”,要“专”而非“杂”,要服务于“道”而非满足于个人的技艺炫耀。君子不需要掌握所有的“鄙事”技能,但必须拥有践行“仁”“礼”、实现“道”的“必要之能”。

这种“必要之能”,首先是“学道”之能——能学习、理解、领悟“仁”“礼”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学”,核心就是学“道”。君子要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诗》,君子能“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能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通过学习《礼》,君子能懂得分寸与秩序,能在社会交往中践行“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