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5 / 8)

加入书签

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至德的核心内涵

孔子为何盛赞周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因为这种 “实力远超却不恃强凌弱” 的选择,体现了周朝对 “德” 的极致坚守,打破了 “弱肉强食” 的权力逻辑,成为后世 “德治” 的典范。

1. 克制权力欲望:不恃强而篡逆

当时,周朝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军事、经济实力远超商朝,完全有能力推翻商朝取而代之。但周文王、周武王并未选择武力篡逆,而是依然 “服事殷”—— 表面上承认商朝的宗主地位,按时纳贡,遵守商朝的礼仪规范,这种选择需要极强的权力克制力。在权力欲望极易膨胀的时代,周文王、周武王却能坚守 “臣道”,不恃强凌弱,这种对权力的克制,正是 “至德” 的核心体现。

对比商纣王的暴虐 —— 为满足个人欲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甚至发明 “炮格之刑” 残害百姓,周朝的 “克制” 更显珍贵。孔子认为,真正的 “德” 不仅在于善待百姓,更在于对权力的敬畏与克制,而周朝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堪称 “至德”。

2. 以民为本:等待民心归附

周朝 “服事殷” 的选择,并非懦弱,而是基于 “以民为本” 的智慧 —— 他们深知,政权的稳固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民心归附。当时商朝虽暴虐,但仍有部分诸侯与百姓对其抱有幻想,若周朝贸然伐商,可能导致天下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周文王、周武王选择 “以德服人”,通过推行仁政、善待百姓,吸引诸侯与百姓归附:他们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减轻百姓赋税,保障百姓生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主动归附周朝,最终 “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时商朝已彻底失去民心。周武王才在牧野之战中伐商,而这场战争并非 “篡逆”,而是 “吊民伐罪”—— 解救百姓于商纣的暴政之中。这种 “等待民心归附” 的耐心,正是 “至德” 的另一体现,也证明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真理。

3. 贤臣辅佐:德与才的协同

周朝的 “至德”,并非仅靠君主的道德坚守,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十位乱臣在 “服事殷” 与 “伐纣兴周” 的过程中,始终以 “德” 为指引,将 “才” 与 “德” 完美协同:周公旦制定的战略始终围绕 “以德服人”,太公望指挥的战争始终坚持 “不伤害百姓”,召公奭的治理始终注重 “公正爱民”。正是贤臣的 “德才兼备”,让周朝的 “至德” 得以落地,成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实践,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孔子盛赞周的 “至德”,实则是在强调:贤臣不仅需要 “有才”,更需要 “有德”;治国不仅需要贤臣的能力,更需要君主与贤臣共同坚守的道德底线。这种 “德才融合” 的理念,成为后世儒家人才观的核心。

四、解析 “才难”:永恒命题的当代解读

孔子感叹 “才难,不其然乎”,这一命题穿越千年,在当代社会依然成立。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组织运营,“人才稀缺” 始终是核心困境。但当代社会的 “才难”,与上古至周初的 “才难” 原因不同,破解路径也需结合时代特征调整。

(一)当代 “才难” 的原因:从 “稀缺” 到 “错配”

上古至周初的 “才难”,主要是 “总量稀缺”—— 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基数小,导致 “德才兼备” 的人才极少;而当代社会的 “才难”,更多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