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5 / 8)
大夫,因不满晋国执政者的排挤,发动叛乱。叔向的弟弟叔虎参与了栾盈的叛乱,叔向因此受到牵连,被晋平公囚禁。有人劝叔向向晋平公求情,甚至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获释,但叔向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并未参与叛乱,坚守了 “臣对君” 的道义,即使被囚禁,也不能违背原则去求情或贿赂。最终,晋平公查明真相,释放了叔向,并更加信任他。叔向的行为,正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体现 —— 在面临牵连、囚禁的危机时,坚守道义原则,不被利益或恐惧所动摇。
曾子提出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正是强调君子需将 “气节” 作为担当的核心,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不妥协、不退缩,以 “勇” 面对危险,以 “义” 坚守底线,以 “刚” 抵御诱惑,成为道德与信念的守护者。
(二)春秋时期的 “守节” 典范:孔子周游列国的坚守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生动写照。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 “仁政”“礼治” 的理想,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气节,从未因利益诱惑或危险威胁而动摇。
在卫国,卫灵公虽对孔子礼遇有加,却只关心孔子的车马随从,对其政治主张毫无兴趣,甚至与孔子讨论军事,回避 “仁政” 话题。孔子深知卫灵公无意推行自己的理念,虽面临留在卫国可获优厚待遇的诱惑,却依然选择离开,留下 “道不同,不相为谋” 的坚定;在齐国,齐景公欲以 “季、孟之间” 的俸禄任用孔子,却不愿施行 “礼治”,孔子明确表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拒绝了齐国的邀请;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孔子与弟子们遭遇 “绝粮” 困境,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质疑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却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向弟子们阐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的道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气节。
孔子的周游列国,不仅是传播 “仁政” 思想的过程,更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担当实践 —— 面对利益诱惑,他坚守 “义” 的底线;面对危险困境,他保持 “勇” 的坚定;面对他人质疑,他秉持 “信” 的执着。这种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成为儒家 “守节” 的典范,也为曾子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的论述提供了思想源泉。
(三)“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内在支撑:“仁”“义”“勇” 的融合
君子之所以能在 “大节” 面前 “不可夺”,并非单纯依靠意志力,而是源于 “仁”“义”“勇” 三种品格的深度融合,这三种品格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君子坚守气节的内在动力。
“仁” 是 “不可夺” 的情感基础。君子心怀 “仁” 爱,将对百姓的关怀、对天下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让他们在面对 “大节” 考验时,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与安危,将 “仁” 的使命置于首位。例如,孔子之所以坚守 “仁政” 理想,正是因为他心怀对百姓疾苦的 “仁” 爱,不愿因个人安危而放弃为百姓谋福祉的使命。
“义” 是 “不可夺” 的原则底线。君子以 “义” 为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 “大节” 面前,“义” 成为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尺,即使面临诱惑或威胁,也绝不跨越 “义” 的底线。例如,叔向之所以拒绝求情与贿赂,正是因为他认为求情与贿赂违背 “义” 的原则,宁愿被囚禁,也不愿突破 “义” 的底线。
“勇” 是 “不可夺” 的行动力量。君子的 “勇” 并非鲁莽冲动,而是基于 “仁” 与 “义” 的 “义勇”—— 在 “大节” 面前,他们有勇气直面危险与挑战,有勇气拒绝诱惑与压迫,以行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