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5 / 11)

加入书签

行君子” 的真实写照,也让他的思想与人格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孔子深知,在顺境中坚持 “躬行” 相对容易,而在逆境中坚守则难上加难。他自己在漫长的人生中,也经历过迷茫、困惑与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 “躬行君子” 的追求。因此,他坦诚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实则是对 “躬行” 艰难性的深刻认知。这种认知并非自我否定,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 —— 他明白,“躬行” 之路没有终点,每一次在困境中的坚守都是对 “君子之道” 的进一步趋近,但永远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正如他曾说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对待 “躬行”,他同样保持着这种敬畏与精进的态度,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始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文” 与 “躬行” 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的修养之路

孔子将 “文,莫吾犹人也” 与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并提,并非偶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文” 与 “躬行” 并非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文” 是 “躬行” 的基础与指引,“躬行” 是 “文” 的实践与升华,二者共同构成了君子修养的完整路径。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是把握孔子思想精髓的关键。

(一)“文” 为 “躬行” 奠基:无 “文” 则 “躬行” 无方向

“文” 作为典籍学识、礼仪规范与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为 “躬行” 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准则。没有 “文” 的滋养与指引,“躬行” 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容易陷入盲目与混乱,甚至偏离君子之道的正轨。

从典籍学识的角度来看,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先王之道、圣人训诫,为 “躬行” 提供了思想依据。例如,《尚书》中记载的尧、舜、禹 “仁民爱物” 的治国理念,为孔子 “为政以德” 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方向;《诗经》中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的民本思想,让孔子在 “躬行” 中始终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如果没有对这些典籍的学习,孔子便无法形成系统的道德与政治理念,其 “躬行” 也会失去思想支撑,沦为零散的行为片段,无法形成连贯的君子人格。

从礼仪规范的角度来看,“礼” 为 “躬行” 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在日常交往中,“礼” 规定了如何对待长辈、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应对君主,让 “躬行” 有章可循。例如,“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的礼仪规范,让孔子在朝堂之上的 “躬行” 既符合君臣之礼,又体现出对君主的尊重;“食不言,寝不语” 的生活礼仪,让他的日常行为始终保持着君子的严谨与端庄。若没有 “礼” 的指引,“躬行” 便会失去规范,可能出现言行失当、有失分寸的情况,无法体现君子的修养。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文” 所蕴含的 “仁”“义”“信” 等道德观念,为 “躬行” 提供了价值导向。孔子在 “躬行” 中始终以 “仁” 为核心,无论是 “泛爱众” 的行为,还是 “杀身成仁” 的抉择,都是对 “仁” 的道德观念的践行。如果没有通过 “文” 的学习树立 “仁” 的价值导向,他的 “躬行” 便可能失去道德准则,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君子之道。

孔子深知 “文” 对 “躬行” 的奠基作用,因此他一生都重视 “文” 的学习与传播。他教导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正是因为他明白,只有掌握了 “礼” 这一 “文” 的重要内容,弟子们的 “躬行” 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躬行” 使 “文” 升华:无 “躬行” 则 “文” 为空谈

如果说 “文” 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