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4 / 11)

加入书签

,更注重在精神上关爱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同时也尊重父母的意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还教导弟子,“孝” 不仅是表面的顺从,更要 “色难”—— 在侍奉父母时,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 “孝”。这种对 “孝” 的躬行,体现了孔子对 “仁” 的基础的重视。

“爱人” 是 “仁” 的核心,也是孔子 “躬行” 的重要体现。孔子主张 “泛爱众,而亲仁”,要求人们不仅要关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关爱身边的人、天下的百姓。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始终心怀天下苍生,关注百姓的疾苦。他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主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同情贫困的百姓,认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使在自己处境艰难时,他也不忘关心他人,例如在卫国时,他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便感叹 “庶矣哉”,并提出 “富之”“教之” 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让百姓富裕起来,并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

“诚信” 是 “仁”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 “躬行” 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诚信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与人交往中,孔子始终坚守诚信原则,言行一致。他曾说 “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自己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对待弟子,他坦诚相待,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待君主,他直言进谏,即使面临风险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对诚信的躬行,让孔子赢得了弟子与世人的尊重与信任。

孔子深知,践行 “仁” 的理念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克服个人的私欲与惰性。因此,他坦诚自己在 “躬行君子” 方面 “未之有得”,这既是对 “仁” 的境界的敬畏,也是对自己不断追求 “仁” 的鞭策。在他看来,“仁” 的追求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躬行君子” 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无限接近这一理想境界。

(三)“躬行” 的难点在于坚持:在困境中坚守君子之道

“躬行君子” 的艰难,不仅在于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更在于长期的坚持,尤其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君子之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大夫们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道义与利益的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 “躬行” 君子之道,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打倒,实属不易。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在困境中坚守 “躬行” 的典范。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期间历经艰辛,多次陷入险境。在匡地,他因与阳虎相貌相似而被当地人围困,“拘焉五日”,弟子们都感到恐惧,而孔子却镇定自若,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上天会保佑他;在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孔子却毫不畏惧,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认为自己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无法伤害他;在陈蔡之间,孔子与弟子们断绝粮食,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而孔子却依然坚持讲授学问,与弟子们讨论 “仁” 与 “礼” 的道理,鼓励弟子们坚守君子之道。

在这些艰难的时刻,孔子本可以选择妥协、退缩,甚至放弃自己的理想,以换取一时的安稳与利益。但他始终牢记 “躬行君子” 的追求,将君子的气节与道德准则视为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他曾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表明自己为了实现 “仁” 的理想,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 “躬行” 的精神,正是孔子 “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