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7 / 10)

加入书签

(《后汉书?郑玄传》),最终因解答 “浑天说” 的疑难而得到马融的赏识。

学成之后,郑玄融合今古文经,“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后汉书?郑玄传》),注遍群经。他注《诗经》时,既采用古文经的文字训诂,又吸收今文经的义理阐释;注《周礼》时,结合《礼记》《仪礼》的相关内容,使零散的礼仪规定系统化。这种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使经学从纷争走向统一,正如《后汉书?郑玄传》所说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种 “好古” 的包容与系统,是对孔子 “删《诗》《书》” 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朱熹的 “格物致知”,发展了 “敏以求之” 的方法论。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主张 “即物而穷其理”(《大学章句》),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他认为 “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朱子语类》),这种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的积累,与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一致。

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时,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详细注释,既参考汉唐注疏,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传统智慧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将学习、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这种 “敏以求之” 的方法,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大众化。他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强调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正是对孔子 “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后世书院教育的典范。

六、好古敏求的当代价值: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好古”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当代社会有着生动体现。当今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昆曲、古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孔子 “好古” 的精神一脉相承,不是为了将传统封存为古董,而是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实现创新发展。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核心唱腔和剧情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技术,使 “游园惊梦” 的场景更加唯美,吸引了年轻观众;古琴艺术通过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新的曲目,让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故宫博物院的 “让文物活起来” 实践尤为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故宫将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 等珍贵文物转化为数字资源,观众可以在线上高清浏览画作的细节;通过 “故宫文创”,将文物中的图案和元素转化为文具、服饰等生活用品,使古代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通过 “养心殿数字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 “走进” 养心殿,体验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这些实践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 “好古” 与 “知今” 的结合,正如孔子整理古籍是为了传递智慧,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为了让传统智慧服务于现实生活。

“敏以求之” 对终身学习的指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终身学习” 成为每个人的必要选择,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提醒我们,无论年龄与职业,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在线教育的发展,如慕课(mooc)、微课等,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像孔子 “学无常师” 那样,随时随地向不同的老师学习。例如,一个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一个退休老人可以在线学习绘画和音乐,这种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