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求仁得仁:夫子的抉择(5 / 6)

加入书签

法在《论语》中多次体现。子夏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孔子答 “绘事后素”,子夏立刻领悟 “礼后乎”(《论语?八佾》),从绘画类推到礼乐;子贡从伯夷、叔齐的 “让” 类推到卫君的 “争”,正是这种思维的运用。在信息不充分或不便直言的情况下,类推是传递立场的有效方式,正如《周易?系辞》“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子贡的沟通智慧对现代人际交往仍有启示。在商务谈判中,直接指责对方 “违约” 易引发对抗,而说 “我们合作多年,一直遵循‘互利’原则” 则更易达成共识;家庭中妻子想提醒丈夫少抽烟,不说 “你不要命了”,而说 “爸当年就是抽烟伤了肺,我怕你……”,效果往往更好。这种 “迂回策略” 的核心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像子贡那样抓住 “仁” 的本质,让对方自悟,正如《论语?先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最高明的沟通是引导对方发现答案。

子贡的 “知言” 能力源于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深刻把握。他曾问孔子:“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瑚琏是宗庙重器,子贡明白这是说他 “有大用” 但需 “在礼的框架内”。这种理解让他能从 “求仁得仁” 的只言片语中,准确把握孔子对卫君的态度。现代社会的有效沟通也需如此 —— 不仅听对方说什么,更要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正如子贡与孔子的默契,基于对 “仁” 的共同坚守。

八、求仁得仁的本质:动机与结果的辩证

“求仁得仁” 的本质是 “动机优先” 的伦理观,与康德的 “善良意志” 异曲同工。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说:“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正是看其 “让国” 的善良意志,而非 “饿死” 的结果;评价管仲,也是看其 “安民” 的动机,而非 “事二主” 的行为。这种伦理观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应看 “他为什么做”,而非 “他做成了什么”。

“得仁” 的多元形态证明仁的实践不拘一格。文天祥的 “仁” 是民族气节,范仲淹的 “仁” 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王顺友的 “仁” 是 “二十年行走在雪域高原,成为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感动中国颁奖词)。正如《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要方向是 “仁”,不同的道路都能抵达 “得仁” 的终点。

动机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是更高的境界。孔子既重动机(求仁),也不忽视结果(利民),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现代社会的公益组织 “免费午餐”,既怀着 “让贫困儿童吃饱饭” 的初心(求仁),又建立了透明的财务制度确保每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得仁),这种 “动机与结果并重” 是 “求仁得仁” 的现代发展。

九、求仁得仁的终极意义:在抉择中成就自我

“求仁得仁” 的终极意义是通过伦理抉择实现自我的道德完善。伯夷、叔齐通过 “让国” 成为 “贤人”,孔子通过 “传道” 成为 “圣人”,普通人也可通过日常的 “仁行” 成就自我。北京的 “快递小哥” 汪勇,在疫情期间 “从一个人接送医护人员,到组织起志愿者车队”(感动中国颁奖词),他的 “求仁”(助人)让平凡闪耀;杭州的 “拾荒老人” 韦思浩,“匿名捐款十余年,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他的 “求仁”(奉献)让卑微崇高。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求仁得仁” 为我们提供了锚点。面对 “躺平” 与 “内卷” 的困境,选择 “真诚工作、认真生活” 便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