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求仁得仁:夫子的抉择(4 / 6)
子南巡时见季札墓,题字 “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赞其 “让国” 如伯夷。季札的 “求仁” 是 “不贪权位”,“得仁” 是 “全身全名”,证明 “求仁得仁” 并非一定要付出生命代价。
屈原的 “上下而求索”,展现了求仁不得仍坚守的悲壮。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辅佐楚怀王时主张 “联齐抗秦”,却遭上官大夫谗言,被流放汉北。《离骚》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呐喊,道出他的 “求仁” 是楚国的 “美政”。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他 “被发行吟泽畔”,渔夫劝他 “随其流而扬其波”,他却 “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虽未 “得仁” 于生前,却在死后成为 “爱国” 的象征,其精神价值超越了政治成败 —— 这种 “求仁” 的过程本身,已是 “得仁” 的另一种形态。
苏轼的 “进退自如”,体现了求仁得仁的通达。他任杭州知州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宋史?苏轼传》),导致旱季无水、雨季成涝。他率百姓 “浚西湖,筑长堤,自南至北,横亘湖中”,这条 “苏堤” 至今滋养杭州。被贬黄州时,他 “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在 “屋漏偏逢连夜雨” 的困境中,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苏轼的 “求仁” 是 “利民” 与 “自安”,无论顺逆都坚守本心,这种 “得仁” 不在外物,而在内心的安宁。
六、伦理困境的现代映射:求仁得仁的当代诠释
政治领域的 “权力伦理” 仍在演绎着 “争” 与 “让” 的抉择。2016 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团队被曝 “通俄门”,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选票;而奥巴马在卸任时说:“权力是借来的,必须还给人民。” 前者的 “争” 违背 “服务公众” 的初心,后者的 “让” 符合 “仁” 的本质。孔子的 “不为也” 提醒从政者:权力的价值在于 “求仁”(公共利益),而非满足私欲,否则再高的职位都是道德的负数。
职场中的 “职业伦理” 面临着类似的考验。某三甲医院的外科主任,收红包、拿回扣,虽技术精湛却被患者称为 “手术刀上的蛀虫”;而乡村医生支月英 “几十年坚守在偏远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感动中国颁奖词),月薪不足三千却照亮大山里的童年。前者的 “争”(私利)让职业蒙羞,后者的 “求仁”(育人)让平凡伟大,正如伯夷、叔齐的 “让” 虽无权力,却赢得千古尊重。
家庭中的 “孝悌伦理” 常陷入 “卫君式” 的困局。某卫视调解节目中,兄弟三人因父亲房产分配大打出手,甚至伪造遗嘱;而武汉的一对环卫工夫妇,“每天凌晨 4 点起床工作,供三个孩子上大学,说‘只要孩子们好,再累都值’”。前者的 “争” 撕裂亲情,后者的 “求仁”(付出)滋养家庭,证明 “仁” 的本质不是利益分配,而是 “爱人” 的初心。
科技伦理中的 “创新与责任” 需要 “求仁得仁” 的平衡。某互联网公司为抢占市场,推出 “大数据杀熟” 算法,利用用户信息牟利;而 “北斗团队” 二十年如一日,“攻克 160 余项核心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简史》)。前者的 “争”(利润)违背科技伦理,后者的 “求仁”(强国)实现价值,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科技的价值最终由 “仁” 来评判。
七、子贡的智慧:伦理推理的艺术
子贡的 “闻一知二” 展现了儒家 “类推” 的思维方法,这种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