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6 / 8)
,使 “立人” 有了物质基础;主张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 “达人”。孟子的贡献,在于将 “仁” 从个人德性升华为治国理念,认为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汉代的董仲舒,以 “天人感应” 诠释 “立人达人”。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 “爱人” 的主动性;提出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记载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通过限制土地兼并践行 “达人”。他还提出 “三纲五常”,以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规范人际关系,以 “仁、义、礼、智、信” 作为 “立人达人” 的道德准则,使 “仁” 与封建制度结合,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唐代的白居易,以 “文章达人” 践行仁道。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秦中吟?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揭露权贵的奢靡与百姓的苦难;在杭州刺史任上,“筑堤扞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新唐书?白居易传》),这条堤后来被称为 “白公堤”,既以文章唤醒世人(达人),又以政绩造福百姓(立人),展现了 “立人达人” 的文化路径。他在《策林》中提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社会问题,主张 “平均其地,均其食”,将 “立人达人” 的思想融入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
宋代的范仲淹,以 “忧乐达人” 诠释仁道。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改革官员考核制度,抑制恩荫特权,完善科举取士,试图通过改革实现 “立人”;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 “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保护沿海百姓免受潮灾;知苏州时,“浚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范仲淹的 “达人”,超越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将 “立人达人” 提升至 “先忧后乐” 的精神境界。
明代的王阳明,以 “心学立人” 发展仁道。他提出 “致良知”,认为 “仁是心之本体”(《传习录》),“心外无物”,“立人达人” 源于内心的良知;推行 “南赣乡约”,规定 “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约长,次者为约副,又次者为约正、约史、知约、约赞”,每月朔望聚会,“彰善纠过”,通过民间自治实现 “立人达人”;平定宁王之乱后,“恤其民,罢不急之征”,《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帝时已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卒数万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面对朝廷的猜忌,仍坚持 “抚其民人,绥其地方”,使 “江右民始复业”。王阳明的贡献,在于将 “仁” 内化为 “心即理” 的自觉,使 “能近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