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5 / 8)

加入书签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稳定众人情绪。颜回的 “立人”,不依赖物质,而通过精神鼓励,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 “能近取譬” 于自身处境的坚韧,使他成为 “仁” 的典范。

子贡以 “经商达人” 诠释仁道。他 “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史记?货殖列传》),“废着” 即 “贱买贵卖”,通过观察市场波动获利,经商致富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却始终 “忆昔当年存二老,至今歌颂满江湖”—— 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家语?致思》记载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谂,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解救被困的孔子和弟子。子贡的 “达人”,通过商业活动创造价值,既实现自身通达(己达),又帮助他人脱困(达人),展现了 “立人达人” 的多样性。

子路以 “勇武立人” 践行仁道。他 “性鄙,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为官时,“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他治理蒲邑,“三月而孔子往观之”,见 “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孔子家语?辩政》记载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见由之为政,而未见其细也。敢问何行而可?’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既 “平治百姓”(立人),又 “保障一方安宁”(达人),最终在 “蒯聩之乱” 中 “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以生命践行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的仁道。

冉有以 “政事达人” 展现仁道。他为季氏宰时,“赋粟千钟”(《论语?先进》),却反对季氏 “旅于泰山” 的僭越行为,《论语?八佾》记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齐鲁 “夹谷之会” 中,协助孔子挫败齐国的阴谋,“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传?定公十年》),“归而增其赋”,将增加的赋税用于改善民生,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冉有的 “达人”,通过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变革,比单纯的物质施惠更具长远效果,体现了 “立人达人” 的制度性价值。

六、历史长河中的仁道演进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 “立人达人” 发展为 “仁政” 思想。他对齐宣王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中的 “能近取譬” 扩展至国家治理;提出 “制民之产”,确保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