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觚哉:名实之间的千年叩问(7 / 7)
“有机” 之名有 “实” 可依。如 “老字号” 稻香村,既保留传统配方(正)——“自来红月饼” 仍用 “芝麻油、青梅馅”,又推出 “低糖月饼”“文创糕点”(新),使 “老字号” 之名与 “新消费” 之实相符;苏州园林的保护,既坚守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理念(正),又引入智能监控、生态修复技术(新)—— 用传感器监测水位、土壤酸碱度,实现了 “名实相生”。
“守正” 与 “出新” 的平衡,正是 “觚之为觚” 的当代诠释。正如青铜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形制,却始终承载 “礼” 的精神,当代社会的各种 “名” 也应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灵活调整表现形式。当政策的 “名” 与民生的 “实” 对接 —— 如 “乡村振兴” 既保留 “乡愁” 又发展 “乡村旅游”;当传统的 “名” 与现代的 “实” 融合 —— 如 “中医” 既用 “望闻问切” 又结合 “ct、化验”;当商业的 “名” 与品质的 “实” 统一 —— 如 “网红产品” 既创新营销又保证质量,我们就能破解 “觚不觚” 的困境,实现孔子所向往的 “天下有道”。
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凝视那只变形的春秋觚,我们仿佛能听到孔子的叹息。但当目光转向身边 —— 看到 “诚信商家” 的牌匾与货真价实的商品,看到 “人民公仆” 的称号与为民服务的行动,看到 “非遗传承” 的荣誉与精益求精的技艺 —— 我们又能感到欣慰:“觚” 或许仍在变形,但 “名实相符” 的精神正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这生长,正是对孔子 “觚哉!觚哉!” 之叹的最好回应 —— 千年以降,我们始终在寻找那只 “应然” 的觚,而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轨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