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觚哉:名实之间的千年叩问(5 / 7)
迹”,使其 “名”(仿古礼器)与 “实”(祭祀功能)相符。虽然后世批评其 “泥古不化”,但这种努力背后,是对 “名实相符” 精神的坚守。
元明清时期,觚的形制进一步艺术化,却仍未失其 “神”。元代的 “青花觚”,纹饰变为 “松竹梅”“缠枝莲”,但 “上宽下窄” 的基本造型仍未变,象征 “谦尊而光” 的伦理;清代的 “珐琅彩觚”,器身多绘 “婴戏图”“花鸟纹”,功能变为陈设器,但其 “对称平衡” 的美学仍暗合 “礼者,天地之序也” 的传统。乾隆年间的 “仿青铜釉觚”,甚至在器身刻 “大清乾隆仿古” 款,明确 “名”(仿古)与 “实”(创新)的关系 —— 既不隐瞒时代,又不背离传统,这种 “明变守常” 的智慧,对当代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极具启示。
当代的 “文创产品” 中,也可见 “觚” 之精神的延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角楼咖啡杯”,杯身图案严格按照角楼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 的结构绘制,名称(角楼咖啡杯)与内涵(故宫文化)相符;杯型采用马克杯的实用形制,却在杯底印有 “故宫文创” 标识,既创新又守正。苏州博物馆的 “吴王夫差剑文具套装”,将古剑的 “菱形暗格纹” 转化为钢笔纹饰,使 “剑” 的 “杀伐之实” 转化为 “文房之雅”,但 “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名)与产品质量(实)仍保持一致 —— 笔尖采用铱金材质,书写流畅度经过百次测试。这些案例证明:传统器物的形制可以创新,但 “名实相符” 的精神必须坚守。
五、当代之觚:传统与现代的名实博弈
今天的社会,依然面临 “觚不觚” 的困境,只是 “觚” 的形式变了:可能是制度与执行的脱节,可能是商品宣传与实际质量的不符,可能是传统符号的滥用,这些 “名实错位” 与孔子时代的 “礼崩乐坏” 虽形式不同,本质相通 —— 都是 “名” 与 “实” 的割裂,都需要 “正名” 的智慧。
公共政策领域的 “不觚” 常表现为 “政策空转”。2019 年,某省推行 “垃圾分类”,口号(名)喊得响亮,在社区悬挂横幅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却因垃圾桶设置不合理 ——“可回收物桶与其他垃圾桶相距不足 5 米”、回收体系不健全 ——“回收车一周才来一次”,导致居民 “想分却难分”(实),垃圾分类准确率不足 30%。更有甚者,某县 “乡村振兴” 规划精美(名),投资 2 亿元建 “仿古一条街”,却不顾村民 “需要就业、改善住房” 的实际需求,最终商户入驻率不足 20%,沦为 “空心村”(实)。这些现象正如变形的觚,看似符合 “名”,实则背离了 “名” 所承载的 “为民服务” 本质。
商业领域的 “名实错位” 更为普遍。“老字号” 本应代表 “品质可靠”(名),却有品牌为追求利润偷工减料(实):某百年酱园用工业色素 “日落黄” 代替传统 “黄栀子染色”,检测发现其产品色素含量超标 10 倍;某 “中华老字号” 糕点,将传统 “猪油起酥” 改为 “氢化植物油”,口感变差却仍标 “传统工艺”。“有机食品” 本指 “无农药化肥、生态种植”(名),却有商家贴标造假(实)——2023 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有机食品合格率仅 78.3%,部分 “有机蔬菜” 检测出 “毒死蜱” 农药残留,形成 “有机不有机” 的怪象。这些行为与春秋时 “僭用礼制” 一样,都是对 “名” 的透支,最终会失去消费者信任。
文化领域的 “不觚” 体现在传统符号的滥用。“汉服” 本是承载礼仪的服饰(名),其形制 “交领右衽、宽袍大袖” 对应 “温柔敦厚” 的伦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