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乐坛反响激烈(4 / 4)
>回国第二天,热搜出现一条离奇消息:某ai语音公司现,大量用户在定制“虚拟亲人”
对话时,主动要求加入《春江花月夜》背景音。
数据显示,此类对话平均持续时间比普通模式长38倍,情感满意度提升67。
网友调侃:“连ai都知道,有些话得配上这支曲子才敢说出口。”
陆钏看到后笑了。
他知道,这支曲子早已越音乐本身,成为一种精神契约的象征??关于诚实,关于勇气,关于相信。
秋分那天,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自称是台湾老兵后代,父亲临终前留下一盒老磁带,标签写着:“大陆来的陆先生送的曲子,我听了三十年,每次都想家。”
磁带内容经过修复后,竟是一版1985年的《春江花月夜》现场录音,演奏者正是陆明远本人。
音质斑驳,却情感充沛。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处,陆明远轻声说了句:“献给所有被海峡隔开的耳朵。”
消息传开,两岸多个民间团体联合起“共听一江月”
活动。
十一国庆当晚,厦门与金门同时点亮灯光秀,背景音乐均为《春江花月夜》。
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拼出诗句:“千里共婵娟”
,随后缓缓化作一只展翅白鹭,飞向星空。
一位台湾网友留言:“原来我们恨的从来不是彼此,而是太久没人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温柔地想念。”
寒冬将至,陆钏第三次来到北极科考站。
这次他带来了新设备??一台搭载“心流网络”
终端的极地广播仪。
它能在极端环境下持续射低频声波信号,覆盖方圆五百公里。
“万一哪天人类文明崩溃了呢?”
助手问。
“那就让最后的声音,是这曲子。”
陆钏说,“至少证明我们曾经努力说过真话。”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全球二十四座城市自举行“零点共奏”
活动。
参与者无需统一节奏,只需在同一时刻播放《春江花月夜》。
东京塔、悉尼港、纽约时代广场、巴黎埃菲尔铁塔……灯光与旋律交织,跨越时区,连成一道永不熄灭的声音长城。
国内某直播平台统计显示,那一夜,弹幕中最常出现的五个字是:我也听见了。
春天再度降临。
某日清晨,陆钏打开邮箱,现一封来自贵州山区小学的邮件。
附件是一段学生合唱录音,伴奏简陋,歌声稚嫩,歌词却是全新填写:
“风吹过山坡,带来远方的歌,
有人说它怪,有人说它破,
可我们知道,那是心在说,
不怕跑调,不怕笑,
因为我们终于敢开口。”
信末写道:“老师,我们班成立了‘真话合唱团’。
下次您来,请听我们唱给您听。”
陆钏戴上耳机,反复听了十七遍。
然后他站起身,走向工作室的墙。
那里挂着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千江计划”
所有节点位置。
他拿起一支红笔,在最中央写下四个大字:
声如野火。
他知道,火种已燃,风会把它带到更远的地方。
也许有一天,某个孩子会在课本里读到这段历史,老师问他:“你觉得什么是勇敢?”
他会答:“就是明知道会被笑,还是唱出了心里的声音。”
而那一刻,陆明远的琴声,陆钏的笛音,万千普通人的低语,仍将在时光长河中轻轻回荡,如月照千江,不争不响,却永不止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