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霉豆腐2(1 / 2)

加入书签

磨好的豆浆不能直接用,要先“滤浆”,也就是把豆浆和豆渣分开。准备一个干净的纱布袋,把豆浆倒进纱布袋里,双手握住纱布袋的两端,轻轻挤压,让豆浆流进,确保没有残留的豆渣,否则后续做出来的豆腐会有颗粒感,影响腐乳的口感。

接下来是“煮浆”,这一步要注意火候,不能用大火,否则豆浆容易糊底,产生焦味。煮浆时要用中火,一边煮一边用勺子轻轻搅拌,防止豆浆粘在锅底。当豆浆煮到80c左右时,会出现一层细密的泡沫,这时候要把泡沫撇掉,否则煮出来的豆浆会有腥味。

豆浆煮到沸腾后,不能立刻关火,要继续煮5-8分钟,确保豆浆完全熟透,因为生豆浆里含有皂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直接食用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煮好的豆浆要放在一边,稍微降温,准备点豆腐。

(三)点豆腐:从液体到固体的“蜕变”

点豆腐是制作腐乳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考验手艺的一步。点豆腐用的“凝固剂”有很多种,做腐乳要用“石膏”(硫酸钙),不能用卤水,因为石膏点出来的豆腐更嫩,含水量高,适合后续的发酵;卤水点出来的豆腐太硬,做出来的腐乳口感会粗糙。

石膏要先磨成细粉,然后用温水调成石膏水,石膏和水的比例是1:10,搅拌均匀,确保石膏完全溶解,没有沉淀。点豆腐时,豆浆的温度要控制在70-75c,温度太高,石膏水会立刻凝固,形成的豆腐块会有硬芯;温度太低,石膏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豆腐无法凝固。

把石膏水缓缓倒入豆浆里,一边倒一边用勺子轻轻搅拌,搅拌的方向要一致,不能来回搅,否则豆腐会散。倒完石膏水后,停止搅拌,让豆浆静置15-20分钟,这时候豆浆会慢慢凝固成豆腐脑,用勺子轻轻碰一下,豆腐脑会轻轻晃动,没有液体渗出,就说明点豆腐成功了。

接下来是“压豆腐”,准备一个铺好纱布的木框,把豆腐脑倒进木框里,然后把纱布的四角折起来,盖住豆腐脑,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上压上重物,比如装满水的水桶,让豆腐脑里的水分慢慢渗出。压豆腐的时间根据想要的硬度调整,做腐乳的豆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压2-3小时就够了,直到豆腐成型,用手摸起来有弹性,不会轻易碎裂。

压好的豆腐要从木框里取出来,放在干净的木板上,切成边长为3-4厘米的正方体小块,豆腐块的大小要均匀,这样后续发酵时才能受热均匀,长出的菌丝也会更整齐。

(四)接种与发酵:霉菌的“魔法时刻”

切好的豆腐块要进行“接种”,也就是让豆腐块长出霉菌,这是腐乳区别于其他豆制品的关键。接种用的霉菌是“毛霉”,老辈人大多用“老豆腐坯”作为菌种,也就是上一批做腐乳时,保留下来的长了毛霉的豆腐块,把老豆腐坯碾碎,撒在新的豆腐块上,就能让新豆腐块长出霉菌。

现在也有人用人工培育的毛霉菌种,操作更简单,也更卫生。接种时,要把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竹筛里,间距保持在1-2厘米,然后把菌种均匀地撒在豆腐块上,确保每个豆腐块都能接触到菌种。

接种后的豆腐块要放在“发酵室”里,发酵室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c,湿度在85%-90%,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毛霉生长。老辈人通常会在发酵室里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面上洒水,来保持湿度。发酵室里不能有阳光直射,否则霉菌会停止生长,豆腐块容易变质。

在发酵的前3天,每天要把豆腐块翻动一次,让每个面都能均匀地长出霉菌。第一天,豆腐块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的小绒毛,像细细的棉线;第二天,绒毛会变长,颜色变成灰白色,豆腐块开始变软;第三天,绒毛会长得更密,颜色变成淡黄色,用手轻轻碰一下,绒毛会脱落,豆腐块的表面变得光滑,这时候“前期发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