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文人的操守(4 / 6)
然后他温和而坚定地从田晓霞肩上取下相机包,背在了自己身上,声音异常柔和的说道:
“晓霞,你的这份心,比金子还珍贵。但是作为记者,相机是你的武器,也是你的伙伴,不能卖。
帮助惠英嫂子的事情,让师傅来想办法,我们一起去。你的这份心意,我们换成更实际,更长久的方式带给她们,你觉得好吗?”
田晓霞望着师父,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关怀和支持,鼻尖微微一酸,重重地点了点头。
清晨的阳光终于穿透了云层,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的长长的。在这个充满工业尘埃的城市一隅,一种源于良善和责任的温暖,正悄然驱散着命运的寒意。
师徒二人在招待所附近的小摊上匆匆吃了早饭,简单的稀饭、馒头和咸菜。铜城的早晨嘈杂而充满活力,上班的工人们骑着自行车叮铃铃的掠过,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田晓霞心里还惦记着卖相机的事,有些食不知味。
然而早饭过后,叶晨没有立刻带着她动身前往矿工家属区。他带着田晓霞穿过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走进了铜城市邮电局。
这里弥漫着纸张、墨水和淡淡的胶水味道,人们排着队打电话、发电报,一片繁忙景象。
叶晨要了一个长途电话间,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嘈杂。他拨通了省作协的电话,辗转找到了作协主席黑老。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些微电流的杂音,叶辰恭敬地说明了情况,低声交谈了几句,最后,用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一个地址和单位名称。
“师父,我们这是......?”田晓霞看着叶晨合上笔记本,有些疑惑的问道。
“去找个人,一个能帮得上忙的朋。”
叶晨一边领着田晓霞往外走,一边解释道:
“咱们去拜访秦凤岗老师,晓霞,你可能不太熟悉,老秦,可是咱们省文坛,尤其是铜城地区一位功底扎实,备受敬重的作家。’
阳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树叶洒在街道上,叶晨继续向徒弟介绍着:
“老秦长期扎根基层作品,带着浓郁的黄土气息和生活质感。我记得他前两年发表的《矿工志》,就是深入井下,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后写出来的,笔触朴实厚重,把矿工的生活、艰辛和坚韧写的力透纸背,在《延河》杂志上
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他整理的民间故事集《药王孙思邈传》,挖掘保护了不少地方文化遗产。找他,不仅是因为他的热心肠,更因为他理解矿工,懂得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壮。”
田晓霞认真地听着,对这位尚未谋面的作家顿时心生敬意。
师徒二人按照记下来的地址,找到了铜城市文化馆。这是1栋略显陈旧的苏式建筑,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走进里面,光线有些昏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