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拉腊中校的怨气(2 / 5)
力竞争者就是意大利,苏联和日本等几个国家。
但是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相对落后,它们本身出口量少,且用料扎实,商品只能说比较粗糙,而且苏联因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他们本身没有意大利擅长抄袭,制造“假货”。
在欧洲,意大利商品因为具备市场流动性,所以抄袭其他老牌工业强国的商品,造假品牌,因此比较“流行”。
这也和意大利的经济组织模式有很大关系,意大利的特点就是劳动力极其充足,因此意大利有很多家庭式作坊,这些家庭式作坊生产的商品本来就很难有质量保证,缺乏监管。
至于说日本,说难听点,他们的商品在西方国家看来,和“破烂”没有太大差别,完全没有竞争力,也就是在亚洲有销路。
这是现在意大利工业和品牌的巨大劣势,而意大利人为什么又加强了这一印象,则是得益于意大利庞大的海外移民群体。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大量涌向美洲和欧洲各国地。
他们往往社会地位低下,随身携带的意大利商品也加深了其“廉价”和“低端”的印象。
现在意大利的海外形象实际上比前世还要恶劣,导致这个原因的根源,则是本时空里意大利统一时间更晚,而没有一个强大“母国”作为支撑,意大利移民在海外很难得到尊重。
这一点可以参考德意志人,自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初步统一,海外德意志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当时,东非对外交流中都喜欢打着“德国”的名头,从而占到一些便宜。
而东非崛起后,德意志人在世界上的声望更是得到了加大加强,就比如许多人天然把德意志人擅长发发展工业和科技划等号,勤劳严谨成为德意志人的普遍标签,德语成为能和英语抗衡的世界性语言等等。
反观意大利,在贝尼托之前,可以说意大利人在海外就是一群不受待见的底层群体。
在美国,因为黑手党等组织,意大利人整个群体都被贴上了“天生犯罪”或“暴力倾向”的标签。
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大多贫困、教育程度低,从事着最艰苦、最低薪的劳动,如铁路建筑、挖渠、工厂工人,他们聚居在拥挤的“小意大利”社区,被主流社会视为无法同化的“他者”。
而且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也和美国人格格不入,就比如意大利人喜欢喧哗,重视家庭,宗教信仰,还有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
最后这一点,放在东非就不会发生,因为东非反而和意大利有不少共同点,当然,移民东非的意大利人,早就被同化掉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毕竟东非政府可不允许意大利移民像在美国一样,拥有独立的社区。
在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