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国民经济(4 / 5)
和人员,但是如今我们不仅吃透了德国的技术,同时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就拿贝拉工厂来说,它建成于1924年,其设计,技术,人员等等,都由我们自己掌控,而现在贝拉工厂的产能和稳定,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德国同行,我们甚至向德国提供原料,将产品卖到德国。”
德国在化工领域毫无疑问是先行者和东非如今化工企业的半个老师,但是如今东非化工企业,能将商品卖到德国,这说明东非化工企业算是出师了。
当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德国依旧比东非要领先一些,而东非化工企业对德国出口商品,则是成本问题。
就比如东非的能源价格之低,是德国所不具备的,东非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个领域都不缺乏,水电资源也异常丰富,同时海运条件便利,殖民地众多,这也意味着东非能源成本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而能在能源供应上和东非对比的国家,也就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美国各项资源都不缺乏,且储量丰富,而英国则是殖民地广阔,至于苏联几乎没有短板,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能在找到。
只不过,苏联的运输成本要比其他三个国家高的多,海运是苏联较大的短板,同时,现在苏联的陆地交通发展也比较差。
弗里德里希说:“你们心里有数就好,如今世界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而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格外重要,相较于私人企业,你们更要转变对人才的态度。”
国有企业相对稳定,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比如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国有企业可能更加傲慢,这些来,东非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毕竟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摆在那里。
当然,自由市场对人才也未必就能人尽其才,就比如前世,爱迪生和特斯拉之争,特斯拉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照样会受到资本的打压和排挤,而东非政府显然很能左右私人企业的人才应用。
可国有经济领域,这就属于东非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了,所以弗里德里希才会重点对罗森化工厂提到这一点。
弗里德里希说:“最后是关于工人待遇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国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尤其要重视基本员工生活情况,从而为帝国其他企业做出表率。”
这一点对于东非国有企业来说,并不难办到,因为现在“幸存”下来的东非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垄断技术型企业。
换句话说是经过一轮又一轮淘汰后,筛选出来的优质企业,他们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弱,且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从事行业相对稳定,利润也不错。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在对待编制职工待遇问题上,下限还是很高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