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国民经济(3 / 5)
所以,许多国家和殖民地自然而然的升起了独立和反抗意识。
于是,欧美列强势力试图重返欧亚非等殖民地和地区,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则打算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大家“双向奔赴”的情况下,国际军火市场也就变得火热起来。
区别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本身实力强悍,工业发达,而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实力弱小,尚且不具备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后者也更需要买入武器装备,从而弥补缺陷。
就比如1926年,东非对远东帝国的军火贸易就上涨了不少,如今远东帝国内部的军阀动乱,实际上也有各国的影子,甚至苏联过去两年里也在扶持自己在南方的两个“合伙”代理人。
马蒂尔森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进一步加大,包括欧洲,亚洲和南美的订单需求都大幅度增加。”
“欧洲方面东欧地区的紧张形势,这让今年奥匈帝国和德国厂商对我们的订单增加。亚洲方向,包括东亚,西亚,甚至是南亚,我们的市场份额都有所进步,南美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订单需求较大。”
“这也包括世界大战时期,我们积累的市场口碑和市场渠道,从而助推了如今订单的增长。”
“农业领域,我们工厂的化肥,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农业单位产量水平。”
一战时期,因为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之中,导致国际军火市场出现巨大空白,而东非和美国等国家,顺势填补了这些市场。
而武器装备领域,一但选定,想要再变过来就比较困难了,就比如用惯了德系武器的国家,如果把他们的装备换成其他国家,那涉及到整个供应体系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东非在一战期间,大肆买卖军火,这也让东非军工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巨大提升。
弗里德里希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自然也十分了解,他对马蒂尔森说:“这几年军工市场确实迎来了自世界大战以来的回暖,但是,挑战也日益激烈,你们应该加强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同时加强对市场渠道的拓展,否则很难和欧美企业的竞争中获益。”
军工市场回暖是真,可欧洲主要的军工生产国恢复元气也是事实,更别提还有美国这个北美军工大国,同样是东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各个大国间的军工业差距相差并不大,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只能拼质量和价格,而这两者显然都由技术推动,技术进步了,质量也就能提升,成本也才能降下来。
马蒂尔森对此倒是颇有信心,他对弗里德里希说:“关于这一点,殿下不用担心,这些年罗森化工对技术的投入,一直都在增长,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团队,同时和众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所合作。”
“十年前,我们罗森化工还只能依赖德国,从德国引入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