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虫灾(3 / 3)
安说,“他懂医术。”
周秀才背着药箱赶来时,怀玉已经烧得人事不省。他搭了搭脉,摇头:“是疳积,加上中了虫毒。这世道…我也无能为力啊。”
“先生!”陈守仁跪下来,“求您救救我闺女!”
周秀才蹲下身,摸了摸怀玉的脸:“不是我不救,是天地先弃了她。”他从药箱里拿出个小瓷瓶,“这是最后一包羚羊角粉,能暂退高烧。可要根治…除非有干净的井水,新鲜的粮。”
怀玉终究没熬过去。
天快亮时,她的小手从陈守仁掌心里滑落,体温一点点凉下去。陈守仁抱着她,哭得像个孩子。怀安跪在炕前,眼泪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灰。
他想起春祈时,村民们举着三牲跪在龙王庙前;想起挖渠时,李大爷倒在地上的样子;想起怀玉怀里那半块糠饼,想起她最后说的话:“哥…我没找到野果…”
原来这就是天地。
它先让你渴,再让你饿,最后收走你最亲的人。它从不在乎谁在哭,谁在喊,谁在求。它只是个铁石心肠的看客,看着万物生灭,像看戏子唱一出早已写好的戏。
出殡那天,村里飘着细雪。
怀玉的棺材是用薄木板钉的,里面垫着她的旧衣裳。陈守仁走在最前面,手里攥着半块糠饼——那是怀玉最后留下的东西。村民们跟在后面,没人哭,也没人说话,像群被抽了魂的木偶。
周秀才站在路口,望着送葬的队伍,轻声念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怀安突然想起第一章里,周秀才说的“刍狗”。那时他不懂,现在却懂了。
他们就是刍狗。
天地饿了,就喂他们一把糠饼;天地腻了,就把他们像破布一样扔掉。没有慈悲,没有道理,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冰冷的“无常”。
雪越下越大。
怀安踩着雪往家走,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声。他摸了摸怀里——不知何时,他捡了块从棺材缝里掉出的陶片,和之前老槐树灰烬里的那块很像。陶片边缘刻着歪歪扭扭的字,他认不全,却隐约看见“刍狗”二字。
回到家,陈守仁坐在炕沿抽烟,烟锅里的火星在雪夜里一明一灭。怀安走过去,把陶片递给他。
陈守仁看了眼陶片,又看了眼怀安:“明儿…跟我去挖渠吧。”
“还挖?”怀安声音发涩,“渠底没水。”
“没水也得挖。”陈守仁掐灭烟,“至少…不能让官府说咱们不尽力。”
夜里,怀安躺在炕上,听着窗外的雪声。他摸出怀里的陶片,借着月光辨认上面的字。除了“刍狗”,还有一个模糊的图案——像条蜷缩的蛇,又像团燃烧的火。
他想起周秀才的蒙学课,想起“天地不仁”的句子,想起怀玉的小手,想起老槐树的火,想起黑雨里的蝗虫。
原来有些事,从出生起就注定了。
他们是刍狗,天地是牧人。牧人挥挥手,就有了旱,有了雨,有了虫,有了雪。而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像狗一样,在牧人的脚边,讨一口残羹冷炙。
雪还在下。
怀安望着窗外的雪,突然想起怀玉临终前说的话:“哥…我没找到野果…”
他攥紧了陶片,在心里说:“妹,哥替你找。就算天地不给,哥也给你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