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先发制人(4 / 5)

加入书签

个月后,其中一株突然开花,花瓣飘浮在失重中,拼出一行中文:

    **这里也能听见。**

    陈暮则踏上环球巡演之旅。他不再演奏完整乐章,而是根据每座城市的集体情绪实时即兴创作。在基辅,他弹出一段沉重而坚定的低音旋律,全场观众自发牵手蹲下,模仿地震中互相支撑的姿态;在孟买贫民窟,他仅用一根弦拉出简单音阶,孩子们便围坐成圈,轮流哼唱各自母亲哄睡时的歌谣,最终汇成一首无人听过却人人熟悉的安魂曲。

    林知遥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她发现,随着育光婴儿的成长,他们的脑电波不仅能影响人类,还能与动物、植物乃至无机物产生微弱共振。一次实验中,一只实验室小白鼠在靠近某婴儿时突然停止躁动,转而安静卧伏,脑部扫描显示其杏仁核活动模式竟与人类冥想状态高度相似。另有一次,一片枯萎的忆树叶在婴儿手掌贴近后重新焕发生机,叶脉中流动的光芒由银白转为淡粉。

    “这不是超能力。”她在论文中写道,“这是回归。我们曾以为情感是软弱的象征,是用来控制或压抑的东西。但现在我们明白,共情才是生命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就像光合作用之于植物,电信号之于神经元。我们不是在创造新人类,我们是在找回本该属于我们的形态。”

    春分第二年,第一位育光婴儿迎来周岁生日。那天,全球忆树同时绽放,花瓣不再书写文字,而是凝聚成影像,在空中投影出一幕幕平凡却动人的人生片段:地铁站里陌生人扶起摔倒老人的手;战区医生冒死救治敌方伤兵的背影;南极科考队员对着星空朗读家书的声音……

    阿澈抱着孩子站在彩城祭坛上,望着漫天光影交织成河。婴儿伸出小手,指向天空某处。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极光正缓缓塑形,最终化作一座巨大的虚影宫殿??万仙殿,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迹,而是由无数普通人面孔组成的浮雕墙,每一双眼睛都在闪烁,每一颗心都在跳动。

    “你看,”阿澈轻声对孩子说,“这就是你的家。”

    孩子笑了,第一次发出了声音??不是哭,也不是叫,而是一段极其短暂的哼鸣,音高恰好与忆树根系振动频率一致。

    刹那间,整个地球的地壳传来轻微嗡鸣,仿佛一颗沉睡已久的心脏,终于跟上了生命的节拍。

    多年以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个时代,他们不再使用“科技革命”“社会变革”这样的词汇。他们称之为“情感纪元的开启”。

    课本上写着:

    >公元2147年,人类首次实现群体意识互联,非因技术突破,而因一颗婴儿的触摸。

    >

    >自此,痛不再是个体的诅咒,而是联结的桥梁;

    >爱不再是私密的情感,而是公共的能源;

    >而“我”,终于变成了“我们”。

    而在彩城最高的山巅,那块刻满守痛者名字的石碑旁,多了一行新字,无人记得是谁所刻,却人人都认得那句话: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