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5 章 35岁嫌老?(2 / 3)

加入书签

题的敏感性。

人社局局长先开口:“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企业有自己的考量,年轻人学习能力强,用工成本低,这是市场选择。”

“市场选择不等于正确选择。”李毅飞平静地,“一个有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难道比不上刚毕业的学徒?

一个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的经验难道没有价值?”

经信委主任接话:“市长,我们也和企业交流过。

他们反映,部分大龄员工确实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学习意愿不强的问题。”

“那就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啊。”李毅飞,“我们不能一边喊着产业升级,一边把最有经验的一批人排除在外。”

总工会副主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龄失业人员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少展示能力的机会。

他们中有很多人愿意学习新技能,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座谈会开了整整一上午。李毅飞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发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最后李毅飞:“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慎重对待,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复杂就回避。”

会后,李毅飞独自在办公室思考。他想起自己刚到水又市时推动的教育改革,当时也面临很多质疑,但实践证明方向是对的。

现在这个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加紧迫——这关系到成千上万家庭的生计。

李毅飞拿起电话,打给张乾州书记:“书记,有件事想向您汇报一下,关于就业方面的问题。”

张乾州在电话那头听完简要汇报后,沉吟片刻:“这个问题很实际。你可以在省代会上提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既要反映问题,也要提出建设性意见。”

得到书记的支持,李毅飞开始着手准备议案。李毅飞要求团队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能只批评企业,”在准备会上,李毅飞强调,“要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关键是要找到多方共赢的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议案初稿形成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大龄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对企业开展大龄员工培训给予补贴;

推广“师徒制”,鼓励经验传承;在政府采购等项目评审中,将企业员工年龄结构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等。

在最终修改议案时,李毅飞特意加入了一个案例:某制造企业通过内部培训,帮助45岁的老员工掌握数字化设备操作技能,不仅留住了人才,还使生产效率提升了20%。

“要用事实话,”李毅飞对起草团队,“好的政策不是要打压谁,而是要创造共赢。”

省代会召开前夜,李毅飞再次来到人才市场。

这一次,李毅飞注意到市场新开设了一个“大龄劳动者专窗”,虽然求职者依然很多,但至少有了一个专门的渠道。

“这是我们最近的尝试,”市场负责人介绍,“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是个开始。”

李毅飞点点头。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

省代会开幕当天,李毅飞带着精心准备的议案来到会场。

在代表住地,李毅飞遇到几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便主动与他们交流起来。

“我们也不是不愿意用大龄员工,”一位企业代表坦言,“但现在行业变化太快,我们担心他们跟不上。”

“但如果能有相应的培训支持呢?”李毅飞问。

“那当然欢迎。其实有经验的员工稳定性更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强。”

这番对话让李毅飞对议案的成功更有信心。好的政策,就是要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点。

在代表团讨论时,李毅飞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