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李家商队(2 / 5)
的墓志铭神道碑上,也往往是散官阶排在最前面。
思及此处,李奕不免想起那位曾兼判三司事的末相景范。
在去年时,对方以归乡葬父为由请求致仕,世宗柴荣恩准之后,为彰荣宠,除赠予侍中奉之外,还赐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堂堂一介宰辅重臣,直到退休的时候,也才是从三品的散官阶。
而李奕年不过二十出头,已被擢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环顾朝堂内外,与他岁数相当的文武中,又有谁能获得这份殊荣?
虽说在五代时期,皇帝对武将们尤为厚待,封赏的力度要远大于文臣。
但像是李奕这般,年纪轻、资历浅的,便得此位阶恩荣的例子,依旧称得上极为罕见。
皇帝确实已经是最大程度上能给他的封赏都给了。
李奕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如今自己身上的官职荣衔——金紫光禄大夫、德胜军节度使、殿前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上护军、检校司徒……
帐篷外,万籁渐渐沉寂下去,只余下篝火偶尔的爆响。
沉沉困意终于袭来,如潮水般将李奕淹没,纷乱的思绪也随之散去,只剩微弱的炭火将他的身形映在帐幔上。
……
次日一早,在冷冽的晨风中,御驾离开了圜丘。
但庞大的卤簿仪仗并未回宫,而是径直移驾太庙。皇帝以同样的虔诚与决心,将他的意志告慰列祖列宗。
连续两天的典礼过后,一切的节奏又重新回到正轨。
首要解决的便是吴越国和武平军的事,吴越兵败、王逵身死的消息虽传来了东京,但后周朝廷却没有第一时间回应。
等到郊祀大典过后的第三天,方才商议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于西南边的武平政权,主要还是以安抚为主,遣使去往潭州授周行逢为武平军留后、知潭州军府事,加检校太尉。
以宰相范质为首的朝臣看来,当初马楚未被南唐攻灭之前,王逵担任静江军指挥使,周行逢便就是王逵的副将。
等到刘言被拥立为武平军节度使后,王逵被拜为武安军节度使,周行逢又成了王逵的行军司马。
乃至后来王逵袭杀了刘言,自立为武平军节度使,王逵又命周行逢镇守潭州,而他自己则坐镇朗州,两人间的亲近可见一斑。
现如今王逵意外身死,武平军中威望地位最高者,当然也就非周行逢莫属,其也最有机会承袭王逵的地盘。
因此,在后周暂时没精力前去干涉的情况下,只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