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九十四章(3 / 5)
!这种规模的制造底盘和灵活性,放眼全球,仅此一家。
镜头转回美国本土。曾经辉煌的美国造船业,如今却显得步履蹒跚。
大型船厂数量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纽波特纽斯(造航母、核潜艇为主)、英格尔斯(造驱逐舰、两栖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手里。困境显而易见:工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只有几万熟练工人),船厂里的起重机和船
台很多都已经用了好几十年,老旧不堪。造一艘新军舰,从开工到服役的过程,就像挤牙膏,延期、延误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让海军望眼欲穿。
美国造船业有着辉煌的过往,但到了里根执政时期,该国造船业已陷入整体颓势,民用船舶制造产业不断收缩,造船厂的数量缩减了四成,从业人员减少了三成。冷战结束后,情况愈发糟糕,美国彻底停止了商船的建造工
作,造船能力骤降近九成,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占比从9%左右跌至2%以下。期间,美国有35家造船厂宣告倒闭,剩余的则整合并入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其中,通用动力公司专注于驱逐舰与核潜艇的建造,
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则负责航母和船坞登陆舰的制造,民用船舶几乎不再涉足。进入21世纪后,即便是军用造船领域也持续衰退,除了纽波特纽斯、英格尔斯、通用电艇和巴斯钢铁这几家造船厂有着稳定的订单外,阿冯戴
尔、国家钢铁造船、马里内特和奥斯塔等造船厂的订单极不稳定,甚至还面临无单可接的困境。
订单匮乏使得美国造船业自动化与现代化方面的投入进展缓慢,能够用于军用舰艇建造和维修的干船坞已不足20个,且基础设施陈旧、造船技术落后,工装设备状况不佳。由于干船坞数量有限,仅47%的军舰和24%的潜
艇能按预定时间完成维修,待修的军舰不断积压,赶工期还引发了多起事故,在建或待修的军舰接连出现起火情况。过去20年间,美国造船业流失了2万名熟练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仅有0.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愿意
学习船舶装配、焊接和铸造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武器装备制造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研发,讲究连续性与稳定性,一个个连贯的项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武器装备制造业培养一名技术骨干需要10年,一旦后
续项目中断,科研团队的技术经验积累就会断裂,重新启动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
现在美国佬们想要重启工业化......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缺工人,缺技术,缺基础设施!
有人抬杠,说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怎么可能缺这些东西。
那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说。
首先缺工人.......有人觉得这是胡扯,美国人素质那么高怎么可能缺工人呢?
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这里的工人并不是那些所谓血汗工厂里的低端制造业工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