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鸿胪寺·万邦汇脉(2 / 3)

加入书签

p>

——规定‘绿洲水源,胡汉同用’,这与本朝‘鸿胪寺抚绥四夷’的国策,如出一辙。”

武三思忽然想起碎叶城的胡商妇人

——她教自己烤馕时,曾说“面引子不分胡汉,揉在一起才香”。

他挠了挠头,把波斯商人的羊皮地图摊在案上:

“陛下您看!这地图上的‘红斧头’驿站,胡商、汉商、甚至大食人都能用

——玄衣人当年做的,不就是咱现在的‘护民坊分号’么?”

武则天望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斧头”。

忽然想起鸿胪寺呈来的《诸蕃职贡图》

——图中各国使者的贡品里,竟有西域的“护民灯”、波斯的“护民纹锦”。

她忽然轻笑:“闹了半天,玄甲会的‘护民’,早跟着商路传到万邦去

——难怪西域百姓说‘看见红斧头,就知道路能走通’。”

“陛下明鉴,”

陈清远翻开新修的《民本通典·西域卷》。

“臣查过,从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到本朝的‘安西都护府’。

凡设府之处,必有玄甲会‘隐官’

——他们不穿官服,只戴刻‘护’字的木牌。

帮胡汉百姓解决水争、路争、甚至牲口争。”

“就像老子在碎叶城帮胡商断驼队纠纷。”

武三思指着自己腰间的“护民使”腰牌。

“当时那俩胡商争水草,老子把斧头往地上一剁,说‘水草是老天爷给的。

谁护着老百姓,谁就多喝一口’

——结果俩家伙抢着说要给驿站送麦种!”

狄仁杰闻言轻笑,镜片映着案上的经幡与地图

——千年前的玄衣人,用“护民”做纽带。

把中原的农法、西域的商路、甚至波斯的工艺。

缝成了一条横跨万邦的“民脉”。

此刻武三思的“护民使”腰牌,与地图上的“红斧头”标记,竟在晨光里连成了一线。

“陛下,”林渊忽然指着经幡上的飞天壁画

——飞天手中的飘带,竟勾着玄甲会的“龙首纹”。

“臣以为,玄甲会的‘护脉’,早已超出了‘朝代’‘国界’的范畴

——他们护的,是天下人‘活下去’的法子,是万邦百姓‘互通有无’的路。”

“所以张骞通西域时,他们藏在使团里教冶铁;

班超定西域时,他们跟着设‘义仓’;到了本朝,又借着‘丝绸之路’把‘护民坊’的法子传到胡地。”

武则天忽然想起太宗皇帝的“华夷一体”诏,此刻望着案上的各国“护民证物”。

只觉千年来的“护民之心”,竟比任何疆界都辽阔。

“狄爱卿,《民本通典》该加一卷‘万邦篇’

——把玄甲会在西域、波斯、大食的护民之法,都记进去。”

“臣遵旨。”

狄仁杰提笔在卷首写下“万邦同脉,护民为一”八字,忽然望向武三思。

“武将军,你在西域改的骆驼鞍、教的烤馕法,回头都要记进‘万邦篇’

——让后世知道,‘护民’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是蹲在骆驼旁敲钉子,是跟胡商学揉面引子。”

“得嘞!”

武三思拍着胸脯应下,忽然想起波斯商人送的“护民纹”银钉

——他把钉子收进甲胄,打算回头给洛阳的小娃们打制“护民铃铛”。

“老子还要让陈秀才把西域的‘坎儿井歌’记进去,那调子跟咱洛阳的‘渠水谣’一唱一和,倍儿热闹!”

陈清远苦笑着摇头,却在笔记本上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