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不如就现在(2 / 5)
>动作会更自然流畅许多。”
沈苓点头,“有道理,我记下了。”
“还得从上面延伸一根绳子下来,再用降落伞背心把人吊着固定住,免得万一摔倒,这样在做剧烈动作时,心里也能更有底。”
“有道理,我也记下了。”
二人这般一搭一搭底说着,装甲机器人又来到了中庭园林最中央的过去的踏步石旁边。
沈苓说道:“我听人汇报说,他们先前搬运东西时把这边的木桥给压断了。
靠普通木桥没办法承重,不便于直接运输东西,得另外想个办法。
有人说要把这池子里的水抽干,然后再找土石来把这里干脆夯实。
我寻思让人来做这事很麻烦,直接把挖机开进来又得拆卸大门,正好要验证装甲机器人,就给你大姑父说干脆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沈苓又将目光看向不远处,那边正是施工队员提前放置的铲子和锄头等等工具。
这些都是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
现在的人已经用不了,但正好用来测试装甲机器人的操控精度与持续高强度工作的续航能力。
另外还有一辆微型小货车就停在不远处,里面装着鹅卵石与河沙的混合物。
这些是大约十分钟前,由周游的大伯开车去附近的工地拉过来的。
那边有一辆随时待命的改造挖掘机,专门负责给来取建材的车弄泥沙与鹅卵石,基本上两三铲子下去就能装满一辆面包改的小货车,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时,这小货车旁边还放着一辆双轮手推车。
沈苓让周游找了根绑带,将他自己固定在一边,便立刻忙碌起来。
装甲机器人稳步上前,稍微俯身拿起铲子。
一旁的周游虽还有些心猿意马,但毕竟不是初哥,倒是能强行扛着干扰开动脑子,问道:“你是怎么提高传感器的精度的?现在这手指动捕的精度很高啊。”
沈苓闻言,仔细琢磨了很久,似乎是在想着怎么组织语言,但片刻后她又摇了摇头,“这要解释清楚大概需要列举七八篇论文,你真想听?”
“那还是算了,太耽搁时间。”
“反正你只要知道其实即便是如今人类手指的移动精度,也远远没有达到设备的上限就行了。
我们的工业水平早就迈入了纳米时代。
那些精密加工的机械的精度也的确非常夸张。
蒋周当初买这台机器人时花了大价钱,各方面配置都是顶级,甚至还用上了尚未对外公开的一些零部件,传感器的性能上限也远不只标注出来那样。
它的上限非常高,我们只是稍微破解了传感器的功率锁定,就大幅度提高了精度。”
沈苓一边解释着,一边拿铲子从小货车上铲下一铲鹅卵石泥沙混合物。
周游也不再打扰她,而是只安静地观察着。
如此这般直到十五分钟后,沈苓自己有些累了,装甲机器人的各个关节部位的液压机构与电动机也稍有些升温,虽然温度指标远远没达到危险阈值,但沈苓还是决定稍微歇歇。
一旁的周游这才说道,“虽然现在手指可以控制了,看起来还挺不错,但机器人其实只有执行有预置程序的动作时才显得流畅自然,比如行走、站立、挥舞手臂等等动作。
但在你拿起铲子挖土时,看起来还是显得僵硬死板。”
沈苓点头,“的确有这毛病,但也没办法,毕竟传感器的数量只有这么多,也不可能精准识别到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啊。”
周游想了想,再问道:“沈苓你以前用过电阻屏的手机没有?”
“小时候我拆过我爸用的诺基亚5230,那个就是电阻屏的,怎么了?”
“能不能利用电阻屏的原理,在作战服的里层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