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诗情画意,非遗传承(4 / 4)

加入书签

p; 这场充满了意外与诗意的“寻宝游戏”,最终在苏然的“强词夺理”下落下了帷幕。

    诚如苏然所说,真正的江南,是没办法找到然後带走。

    所以,这一场游戏,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胜者。

    只要你认为这是江南的味道,那这就是江南。

    然而,今天的江南文化之旅,并未结束。

    “寻完了‘市井’的宝,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最期待的环节啦!”

    何炯看着兴致正浓的众人,笑着说:“我将带大家,去拜访一位隐居在乌镇深处的‘人间瑰宝’。”

    何炯引领着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过了深幽安静的青石板小巷。

    最终,停在了一家挂着“乌镇周氏·蓝印花布染坊”古朴木牌的老宅院前。

    推开那扇虚掩着的木门,一股独特的混合着草木发酵气息和布料味道的染料味,便扑面而来。

    院子里,晾晒着数十匹纹样各异的蓝印花布,如同蓝色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飘扬,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岁月沉淀的美感。

    一位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慈祥老奶奶,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专注地用刻刀雕琢着一块桐油纸版。

    她便是这家染坊的主理人,也是这门古老手艺的第五代传人——周奶奶。

    在何炯热情的介绍下,老奶奶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和蔼地,开始为这群好奇的“城里人”,科普起了这门即将失传的古老手艺。

    从如何将石灰和豆粉,按照特定的比例,熬制成可以防染的灰色浆糊。

    如何从田地里采摘最鲜嫩的蓼蓝,经过数十道的复杂工序,发酵制成那缸深不见底的蓝色染料。

    还有“夹缬”丶“蜡缬”丶“绞缬”等不同印染技艺所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独特纹理……

    老奶奶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这抹“江南蓝”背後,所承载的千百年的智慧与匠心。

    听完这番生动的“半科普”后,所有人都被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奶奶,我们……我们能自己试试吗?”

    热笆第一个举手,满眼都是好奇和期待。

    “当然可以咯!”

    周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她其实更愿意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这种技艺。

    在老人的指导下,一场充满了创意丶意外和无限欢笑的非遗手艺体验课,也正式拉开序幕。

    登录用户的「站内信」功能已经优化,我们可以及时收到并回复您的讯息,请到用户中心-「站内信」页面查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