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月平觉醒守护堰塘气脉(2 / 3)

加入书签

的巨龙,箭身渗出的黑色液体,并非邪异的人脸形状,而是箭身在排出过去吸收的邪祟杂质,这些液体落在地面后,很快便被“气脉”蒸发,不留一丝痕迹。

就在意器完成升级的同时,被山体带起的水体开始缓缓回落,豆腐堰大塘的水位最终升高了一尺三寸,与旁边小堰的落差超过了三尺三线——这是父亲当年设计的“安全落差”,用于自动调节水量,确保大塘水位稳定,同时为小堰提供灌溉用水。

刹那间,一股神秘的“气脉”力量从水洞子山涌出,推动水流顺着堤埂预设的缺口涌向小堰。

水流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道宽约丈余、高约三尺的瀑布,水珠飞溅,在暮色中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水流撞击小堰水面时,发出“哗哗”的声响,如同天然的乐章,在忧乐沟上空回荡。

那台曾被汪经纬改造的电动马达,此刻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声,外壳迸溅出火星——并非邪异操控,而是堰塘“气脉”恢复时,产生的能量冲击到马达的金属部件,导致叶片逆向旋转。

几只麻雀被声响吸引,飞到马达附近查看,却不慎被旋转的叶片绞伤,羽毛与血迹落在水面,很快便被水灵的水脉净化,化作无害的养分融入水中。

月平看着马达的异常,心中了然:这只是“气脉”恢复过程中的正常能量波动,待堰塘“气脉”完全稳定后,马达便可恢复正常。

他没有上前干预,而是任由其自然调节——经历了这么多,他深知“气脉”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人为干预反而可能破坏平衡。

随后,他默念忧乐沟流传的古老俗语:“尺八抬箢,丈八抬砖,十八抬棺,百八抬电,千八抬山,万八抬天!”

这句俗语是太爷爷生前常念诵的,讲述的是“意”气与“抬杠”长度的关系——不同长度的“抬杠”,对应不同的力量层级,从抬动箢篼、砖块,到抬动棺材、电杆,再到传说中的抬山、抬天,代表着意者境界的不断提升。

书上曾记载,“抬天”需意箭万八千丈,非大成境意者所能为;而他此刻的意箭长一百八十丈,虽只够“抬电”的规格,用来“抬山”尚显不足,但他并非要抬动撞杆山,而是借助水洞子山的“气脉”意志,撬动豆腐堰的“气脉”本体——这恰是“借山之力,护堰之体”,符合陈家“顺势而为”的守护理念。

可就在他念诵口诀的瞬间,地面突然浮现出淡红色的纹路,纹路从他的脚下蔓延开来,顺着第一层平台的地面,形成一个巨大的阵形——并非原文中邪异的“血阵”,而是陈家传承的“锁脉阵”。

阵纹如同红色的溪流,将他的双脚轻轻包裹,并非禁锢,而是为了让他的“意”气与地面的“气脉”更好地连接,形成“人地共生”的状态,避免在撬动时因“气脉”反冲而失衡。

月平调动“意见”查看阵纹,发现这是“锁脉阵”的进阶形态——“地脉共鸣阵”,能将地面的“气脉”能量引导至体内,增强自身的“意”气强度。

阵纹的每一道线条都与水洞子山的“气脉”脉络相连,如同无数根导线,将山体的“气脉”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的丹田,让他的“意脉核心”泛着更加浓郁的金色光芒,原本因识海冲击产生的疲惫感,也在“气脉”的滋养下快速消散。

他忽然想起“龙抬头”的传说——传说中,龙抬头是天地“气脉”复苏的象征,可如今世道变迁,邪祟作乱,“龙抬头”的景象已罕见。

但看着眼前的九重山阙、觉醒的“箭前眼”、稳定的堤埂,以及脚下的“地脉共鸣阵”,月平突然顿悟:所谓“龙抬头”,并非真有巨龙苏醒,而是守护者的“情”与“意”觉醒,是家园“气脉”的彻底复苏,是世代传承意志的集中爆发。

豆腐堰数百年来从未“抬头”,并非被神秘封印,而是在等待一位能承接所有传承的守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