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月平感悟家族守护传承之路(3 / 3)

加入书签

p>

第四层平台,高祖陈明德,清朝末年,“气脉”中带着开垦荒地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平台上有一把犁的虚影,犁铧泛着青铜光泽,是高祖当年开垦堰塘周边荒地时使用的工具。

光绪二十三年,忧乐沟人口骤增,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村民们只能靠挖野菜充饥。

高祖看着堰塘周边闲置的荒地,决心引水造田。

他带领村民在堰塘东侧挖掘引水渠,将水脉引入荒地,又发明“水车引水”装置——以水为动力,带动水车转动,将水输送到高处农田。

三年间,他带领村民开垦荒地两百余亩,种上水稻与玉米,让忧乐沟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

平台地面上保留着当年开垦的田垄印记,印记中还残留着淡淡的土壤“气脉”,仿佛能闻到当年稻花的清香,听到村民们丰收时的欢笑声。

高祖临终前,还在田垄旁立下石碑,刻着“勤耕守堰”四字,提醒后人不忘开拓之艰。

第五层平台,天祖陈守义,清朝中期,“气脉”中带着救治村民的仁心与奉献精神,平台上有一个药箱的虚影,药箱由松木制成,里面放着当归、柴胡等草药,还有银针与陶罐,是天祖当年行医时的工具。

乾隆五十六年,忧乐沟爆发瘟疫,村民们高烧咳嗽,不少人因此丧命。

天祖精通医术,更懂“气脉”疗愈之法——他上山采药时,会借助“气脉”辨别草药药性;为村民诊治时,会用银针疏通人体“气脉”,再配合草药调理。

他免费为村民诊治,白天上山采药,夜晚在药庐熬药,自己因过度劳累也染上瘟疫,却仍坚持为最后一位村民送药。

平台角落有一块石碑,刻着“医者仁心”四个字,是瘟疫过后村民们共同立的,碑文中记载着天祖救治百余人的事迹。

月平的“意见”能“看见”天祖深夜诊治的场景:油灯下,他的手指带着温和的“气脉”,轻轻按压村民的穴位,脸上满是关切,仿佛在守护自己的亲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