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九层平台(2 / 3)
引入嘉陵江,便可保堤埂无虞。”村民们虽半信半疑,但看着远祖坚定的眼神,还是决定跟着他一试。
应对旱灾时,远祖带领村民根据地图标注的“气脉节点”,在撞杆山脚下挖掘引水渠。
他创新性地运用“气脉导流”之法——让村民们在渠底铺设浸泡过“生息脉”汁液的柳枝,借助柳枝的“气脉”吸引力,将山涧的水引入渠中,再顺着渠道流入豆腐堰。
为确保水流稳定,他还用木勺每日测量水位,根据水量调整渠口大小,如同精密的工匠雕琢作品。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山涧水成功汇入堰塘,干涸的塘底重新被水覆盖,鱼虾逐渐回流,村民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暴雨来临后,远祖又带领村民在堰塘下游挖掘排水渠。
他根据羊皮地图上的地形标注,选择坡度最适宜的路线,让水流能自然流向嘉陵江。
为防止渠道淤塞,他发明了“竹笼滤沙法”——用竹篾编织成圆柱形竹笼,内装鹅卵石,铺设在渠底与渠壁,既能过滤洪水中的泥沙,又能借助鹅卵石的“气脉”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暴雨期间,远祖日夜守在排水渠旁,用木勺测量水流速度,一旦发现流速减缓,便立刻组织村民清理竹笼中的泥沙,确保排水通畅。
平台角落,用石头搭建的“水位观测台”虚影依旧完整——观测台高约丈余,顶部有一个凹槽,可放置木勺测量水位,旁边的石壁上刻着从“枯水期”到“汛期”的水位刻度,每一道刻度旁都标注着对应的应对方法。
月平伸手触摸虚影中的木勺,能清晰感受到“气脉”中传递的细致与耐心,仿佛看到远祖顶着烈日或暴雨,拿着木勺一次次测量水位,在羊皮地图上认真标注的场景:每一个数据、每一道线条、每一句批注,都凝聚着他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的用心。
远祖临终前,将羊皮地图与木勺交给下一代族长,并留下遗言:“水脉是咱忧乐沟的命脉,守好水脉,便是守好家园。往后无论遭遇何种天灾,都要记得用智慧与韧性应对,不可轻言放弃。”这句话如同种子,在陈家子孙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历代守护者应对危机的精神指引。
月平的“意见”沉浸在这层平台的“气脉”中,仿佛能听到远祖与村民们共同劳作的号子声,看到他们在引水渠与排水渠旁欢呼的场景,心中对“守护”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真正的守护,不仅需要勇气与牺牲,更需要智慧与韧性,如同远祖般,在天灾面前不慌不乱,用科学的方法与“气脉”的力量,为家园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
当月平的“意见”从第八层平台收回时,暮色已如血色般铺满天空,将九重山阙染成暗金色。
这座刚成型的山体并未停止变化,反而按照一种神秘的比例疯狂“长胖”——每一次膨胀都伴随着令人牙酸的“咯吱”声,仿佛千年岩石在强行拉伸,表面裂开蛛网状的纹路,纹路中渗出幽蓝色的“气脉”液体,并非邪异的磷火,而是山体“气脉”在快速生长时溢出的纯净能量,在暮色中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如同镶嵌在岩石上的蓝宝石。
短短半柱香时间,山体直径便从最初的三十丈扩展到九百丈,完成了三十倍的飞涨!
月平站在第一层平台边缘,能清晰看到平台边缘的碎石不断崩落,却在“气脉”的牵引下,于半空中悬浮片刻——这是山体在自我调节,将碎石中的“气脉”重新吸收,化作生长的养分,随后才缓缓坠落,撞击到下方的堤埂时发出沉闷的“咚”声,如同大地的心跳。
此刻的九重山顶已化作一个巨大的平坦平台,面积足有三个豆腐堰大小,在血色暮色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气脉”幽光。
月平调动“意见”望去,平台中央隐约浮现出陈家“守脉阵”的轮廓,阵纹与山体的“气脉”完美融合,显然是父亲的“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