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月平主动肩负守护使命(3 / 3)
的“气脉”生态,滋养每一寸水域、每一株草木。
父亲以建材为媒介铸就修炼之器的本事,月平早从太爷爷遗留的《陈氏气脉手记》中熟知——手记第三十七页用毛笔工整记载,父亲二十七岁那年,忧乐沟的老石桥因暴雨山洪损毁,村民出行受阻。
父亲主动请缨重修石桥,耗时三个月,从撞杆山采石、打磨、运输,每一块桥石都经过他亲手篆刻“守脉符文”,并注入自身“意”气。
他将“稳固”二字融入每一道工序,让普通的青石不仅拥有物理上的承重能力,更具备了稳定“气脉”的灵性。
那座石桥历经三十年风雨,即便遭遇多次暴雨山洪,桥身也从未出现过一丝裂缝,桥面的“守脉符文”至今仍在微微发光,如同父亲的守护意志,默默陪伴着村民出行。
如今,父亲虽与水洞子相隔数里,在陶李芬家陪伴母亲处理事务,却能凭借望眼与水洞子的“气脉”连接,将情意精准灌输其中——对已达“情境”极境的父亲而言,这如同用石匠凿子打磨熟悉的石材般易如反掌,无需刻意操控口诀,只需以“情”为引,“意”便会如同有生命的溪流,顺着“气脉”通道自然流淌,精准抵达水洞子核心。
月平忽然顿悟:情与意本就是共生的连理枝,如同山体与“生息脉”相互依存,水脉与鱼虾共生共荣,缺一不可。
对深谙情感奥秘的意者而言,当“意”气如同蒸馏后的纯净水般纯粹,不含一丝杂质时,“情”便能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渗透到“意”气的每一丝脉络中;
一旦步入意境,理解“意”与天地万物的共鸣之道,迈向情境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父亲正是以对忧乐沟家园的“情”为根基,日复一日在守护中滋养“意”的成长:修缮堰塘时,他将对村民的责任融入“意”气;对抗邪祟时,他将对家园的热爱注入“意器”;教导月平时,他将对传承的期许藏进每一次“气脉”讲解。
最终在岁月的沉淀中达成“情境”极境,让“情”与“意”如同日月般相互映照,照亮整个忧乐沟的“气脉”网络,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感受到守护的温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