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气脉暗换(1 / 3)

加入书签

我们并肩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月光再次穿透云层,像一层薄薄的银纱,洒在豆腐堰的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

远远望去,水洞子旁刘板筋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一座矗立在堰边的丰碑,守护着这片承载着陈家与刘家两代人记忆与使命的水域,也守护着忧乐沟所有人的安宁与未来。

我知道,这场守护豆腐堰的战斗,我们并非孤军奋战。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像刘板筋这样的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沉默,却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家园。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守堰人”,必将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将这份守护的使命,继续传承下去,让豆腐堰的水永远清澈,让忧乐沟的“气脉”永远充盈着正气。

怀表的指针已指向子时零三分,镀银的表盘在夜色中泛着微弱的冷光,表盘上的罗马数字“12”与“1”之间,分针与时针形成一道不足十度的纤细夹角,如同被精心裁剪的银线,标记着时间的紧迫。

距离“跳梁小丑”风水节点仅剩二十七分钟,这二十七分钟对我而言,比融化的黄金更珍贵——父亲在《风水浅解》“气脉轮转篇”中特意用红笔标注:子丑之交的“气脉暗换”仅持续一刻钟,且需在月相呈“上弦微缺”时才会显现。

唯有在这短暂的窗口期,邪祟晶石外围的“气脉”屏障才会出现发丝般的微弱缝隙,如同坚冰上的裂痕,是探查阵法结构、标记阵眼的最佳时机。

可刘板筋依旧坐在水洞子顶端的石塞上。

那石塞是百年前修堰时用整块青石打磨而成,经百年水流冲刷与水汽浸润,表面光滑如镜,泛着青灰色的温润光泽,石塞边缘还残留着当年工匠凿刻的细密纹路,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他双脚悬在水中,裤脚被夜露浸湿了大半,却浑然不觉,姿态从容得仿佛在享受深夜堰塘的静谧,指尖偶尔轻叩石塞,发出“笃笃”的轻响,节奏均匀,如同在与水洞子的“气脉”共鸣,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站在堤埂上,脚下的冻土因昼夜温差冻得坚硬,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细微的冰裂声,如同大地在低语。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棉袄口袋里的“镇气石”——那是青玄先生赠予的青田石,掌心大小,石面上天然形成的云纹如同流动的“气脉”,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至掌心,让我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刘板筋已知晓我是陈家的“意者”——昨日在堰边,我为救不慎落水的孩童,情急之下泄露了“意”气,他当时虽未点破,却在我离开时,用土属性“气脉”在我衣角留下一道淡褐色的印记。

父亲后来告诉我,这是守堰人之间传递“认可”的暗号,意味着他承认我有资格守护豆腐堰。

他更清楚水洞子是探查邪祟的关键点位,却仍在此停留,他的沉默像一层笼罩在堰塘上的薄雾,让我猜不透他的意图:是在试探我的“意者”修为,看我能否精准察觉水底的“气脉”异动?

还是在确认我是否有资格承担守护豆腐堰的责任——毕竟陈家年轻一辈中,仅我一人觉醒了“意见”之力,哥哥月龙虽练得一手好剑法,却无法感知“气脉”;亦或是在等待某个隐藏的信号,比如地下阴河的“气脉”波动达到特定频率,确保没有其他邪祟干扰后再离去?

夜风从东北方向吹来,裹挟着堰底淤泥的湿润气息,掠过水面时带着刺骨的凉意,如同无数细小的冰针,刺得脸颊微微发麻。

风势渐强,吹动着水洞子旁的几株芦苇——这些芦苇虽已枯黄,却依旧坚韧,在风中弯曲成优美的弧度,叶片轻轻擦过刘板筋的衣角,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这片水域的过往。

我调动“意见”之力,将感知范围从原本的百米压缩至水洞子周边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