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意识界,意外之洗(2 / 3)
的痕迹,缺口周围的“气”脉已经枯萎,呈现出淡淡的褐色,而叶片中心的“气”脉仍有一丝微弱的活力,如同即将熄灭的火苗,仿佛在等待春天的唤醒,重新焕发生机。
塘中的鱼虾,游动的姿态、呼吸的频率,甚至鳞片的反光,都逃不过我的感知:
银白色的鲫鱼,体长约十五厘米,尾鳍上有一处细小的伤痕,是之前躲避渔网时留下的,它摆动尾鳍的幅度约三十度,每一次摆动都精确地控制着方向,躲避着水底的鹅卵石,生怕撞上;
红色的鲤鱼,体型较大,约三十厘米,鳞片呈金红色,在水中反射着微弱的光芒,它显得更为悠闲,缓慢地在水草间穿梭,鳃盖每五秒开合一次,吸收着水中的氧气,鳃丝的颤动频率与“气”脉波动同步;
最小的麦穗鱼,体长仅五厘米,成群结队,约有五十尾,如同流动的银色细线,在水面下五米处游动,它们身上的水汽与周围的“气”脉相互呼应,形成一个个直径约半米的微小“气”场,这些“气”场相互连接,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预警线”,一旦有邪祟之气靠近,它们便会立刻四散逃离,通过“气”脉传递危险信号。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在豆腐堰旁搭建的那些看似普通的守鱼设施,实则是用“气”脉布下的障眼法,是守护“气”脉枢纽的防线——守鱼棚的木柱并非随意搭建,而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方位排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根主柱,分别对应木、火、金、水,主柱直径约二十厘米,材质是耐腐蚀的杉木,中间的立柱对应土,直径约二十五厘米,形成一个小型的“五行阵”,能引导天地正气汇聚,阵眼就在守鱼棚的中央,埋着一块拳头大小的“镇石”;围栏的铁丝网间隙精确控制在三寸,既能防止偷鱼者进入,又不会阻碍“气”脉的流动,铁丝网的材质是镀锌铁,表面附着着一层微弱的金属性“气”脉,能增强“气”脉的稳定性,让正气能顺利渗透到水中,维系水域的“气”脉平衡。
连我的“意见”都能达到如此纤毫毕现的程度,以父亲深不可测的能力,又怎会察觉不到水底的异常?父亲的“意者”修为比我高得多,他的“意见”能覆盖整个忧乐沟,甚至更远的区域。
他之所以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或许是在等待最佳时机,“跳梁小丑”的风水节点是关键;或许是想让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真正掌握“意者”的能力,从依赖他的保护,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守护者,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
村里人常说“珍似撞杆山,宝如豆腐堰”,撞杆山以盛产玉石闻名,山脚下的玉石矿曾让邻县的人羡慕不已,而豆腐堰则以“气”脉充沛、水土肥沃着称,堰边的农田年年丰收,村民们的身体也大多健康,很少有大病。
如今想来,这豆腐堰确实藏着无数秘密,它并非普通的堰塘,而是一个巨大的“气”脉枢纽——堰底的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如石英、长石,能持续释放出微弱的土属性“气”脉,每立方米土壤每小时释放的“气”脉量约为0.1单位;
周围的山林与农田则不断向堰塘输送木属性与火属性的“气”脉,山林每天输送木属性“气”脉约10单位,农田每天输送火属性“气”脉约8单位;
天空中的雨水与地下的泉水带来水属性“气”脉,雨水每毫米能带来0.5单位水属性“气”脉,泉水每天能带来15单位;
岸边的青石堤坝则提供金属性“气”脉,每立方米青石每天释放0.3单位金属性“气”脉。
五种“气”脉在堰塘中相互融合、循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气”脉系统,滋养着这里的生灵,也守护着忧乐沟的安宁,让这片土地免受邪祟侵扰。
每一处水波的起伏、每一次水流的涌动,都在传递着“气”脉的信息:水波平缓时,“气”脉稳定,五种属性的“气”脉比例
↑返回顶部↑